期刊文献+

希伯来《圣经》中的“公义”观念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圣经》是世界图书史上译本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也是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学经典,兼为古代希伯来人的历史典籍和文学遗产,《圣经》厚重地积淀了一个"早熟的民族"的生存智慧。它形成定本后由基督徒和犹太人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养育后世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成长的基本元典之一。古往今来,这部大书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向多种极为歧异的阅读敞开着大门。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读者身份的歧异性和《圣经》内在要素的多样性——一方面,读者可能由于时间、地点、人种、族裔、教派、性别、个人阅历、文化传统、现实条件和阅读意图的差异性而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圣经》中的文化元素又具备无限的丰富性,其素材来源和成书过程异常复杂,文体样式和书写手法变化多端,文本意义在不同层面的呈现更是各有千秋。所有这些要素奇妙地组合起来,使人难以指望对《圣经》进行无可争议的单一阅读。《圣经》自唐朝起就传入中国,19世纪中期之后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文学发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后,《旧约》作为古希伯来文学的代表作,《新约》作为古罗马文学的一部分,相继成为我国高校外国文学史基础课程的教研对象,这表明其世界文学经典的地位已得到国内学界的认同。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是,近年来探讨圣经文学的论文、专著和译著越来越多,且有着进一步发展的势态。今天,中国学者应当如何理解《圣经》这部内容繁复、众说纷纭的古代遗产?如何认识圣经文学研究对我国当下新文化建设的意义?本刊特邀请几位在此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请他们对这一议题发表见解。
作者 王立新
机构地区 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8-100,共3页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林志纯.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 2Shalom M.Paul.Studies in the Book of the Covenant in the Light of Cuneiform and Biblical Law[M].Leiden,1970.
  • 3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 4王立新.古代以色列民族律法观念下的王权特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48-58.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34

  • 1.《圣经》[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第2-3页.
  •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C].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3-96页.
  • 3Joseph Blenkinsopp, The Petmzteue.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Five Books of the Bible, Doubleday, 1992, p. 26.
  • 4Otto Eissfeldt, 7he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trans. Peter, R. Ackroyd,Basil Blackwell, Oxford, 1974, pp.242 -244.
  • 5Marc Zvi Brettler, The Creation of History in Ancient Israel,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p.23.
  • 6Walter C. Kaiser Jr., The Old Testament Documents, Inter Varsity Press, USA & England, 2001 ,pp.57 - 58.
  • 7《出埃及记》,21:1-6.
  • 8《申命记》,15:12-17.
  • 9《利未记》,25:39-41.
  • 10《圣经》第一条.

共引文献763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