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对张衡地动仪功能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张衡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但由于东汉时期科学技术的落后和张衡本人思想认识的限制,地动仪并没有完全达到张衡最初的设计目的。地动仪的准确度还有待研究。地动仪在历史上也没有充分发挥其测量地震方位的作用。
作者
王惠苑
机构地区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8-130,共3页
Henan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张衡
地动仪
功能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0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83
同被引文献
80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7
参考文献
10
1
王星光.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与嬗变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王振铎.
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复原研究[J]
.文物,1963(2):1-9.
被引量:17
3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5(1):235.
4
赵冠峰.
张衡地动仪文献蠡读——对地动仪功能的重新认识[J]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4,23(4):334-344.
被引量:17
5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
江晓原.周髀算经(卷下)[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55.
7
张衡.浑天仪[A].洪颐煊.经典集林(卷二七)[C].陈氏慎初堂影印本,1926.244.
8
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
韩国良.
张衡的科学研究与天人感应思想[J]
.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13(2):7-9.
被引量:1
10
冯锐,俞言祥.
张衡地动仪与公元134年陇西地震[J]
.地震学报,2006,28(6):654-668.
被引量:18
二级参考文献
40
1
汉魏洛阳城南郊的灵台遗址[J]
.考古,1978(1):54-57.
被引量:19
2
史延廷.
东汉张衡所造“候风地动仪”补论[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7(3):42-52.
被引量:4
3
赵冠峰.
张衡地动仪文献蠡读——对地动仪功能的重新认识[J]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4,23(4):334-344.
被引量:17
4
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国地震目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1.1 6-18.
5
[1]范晔.后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6
[1]董仲舒.春秋繁露[M].长沙:岳麓书社,1997.
7
[5]金春锋.汉代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8
[8]房玄龄等.晋书·天文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6.
9
.《后汉书》[M].,.第3957、1592页.
10
郭履灿 庞明虎.面波震级和它的台基校正值[J].地震学报,1981,3(3):312-320.
共引文献
83
1
张楠楠,石爱华.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地理学的影响[J]
.人文地理,2002,17(1):77-80.
被引量:2
2
王鹏飞.
张衡候风地动仪功能测试和感震原理的探讨[J]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5,24(4):291-318.
被引量:15
3
赵冠峰.
《张衡地动仪文献蠡读》补论——兼论文献与科技史模拟试验的关系[J]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25(3):300-310.
被引量:7
4
冯锐,俞言祥.
张衡地动仪与公元134年陇西地震[J]
.地震学报,2006,28(6):654-668.
被引量:18
5
武玉霞,朱涛.
张衡地动仪的失传[J]
.中国地震,2007,23(1):93-103.
被引量:10
6
姚瀛艇,张向阳.
张良故里考[J]
.许昌学院学报,2007,26(3):87-89.
被引量:2
7
刘继刚.
论东汉时期的疾疫[J]
.医学与哲学(A),2007,28(10):54-55.
被引量:8
8
冯锐,朱涛,武玉霞,李先登.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性及其历史贡献[J]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25(B12):1-15.
被引量:14
9
冯锐,武玉霞,朱涛,李先登.
对地动仪传统模型的置疑[J]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25(B12):16-33.
被引量:12
10
冯锐,武玉霞,朱涛.
地动仪的史料和模型研究[J]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25(B12):34-52.
被引量:14
同被引文献
80
1
贺树德.
宋嘉二年(1057年)北京大地震研究——兼析“河北固安”说和“河北容城以北霸县至定兴一带”说[J]
.北京社会科学,1998(1):131-137.
被引量:3
2
王仁康.
宋嘉祐二年“雄州北界幽州地大震”考释——兼谈有关北京的一次古地震[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22(2):52-53.
被引量:3
3
王振铎.
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复原研究[J]
.文物,1963(2):1-9.
被引量:17
4
张德钧.
候风仪[J]
.文物,1961(2):23-23.
被引量:3
5
丁国瑜,马宗晋.
丁国瑜、马宗晋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J]
.中国图书评论,1988,11(3):44-45.
被引量:1
6
史延廷.
东汉张衡所造“候风地动仪”补论[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7(3):42-52.
被引量:4
7
李艳平.
历史实验的复制研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8(S1):44-46.
被引量:2
8
赵冠峰.
张衡地动仪文献蠡读——对地动仪功能的重新认识[J]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4,23(4):334-344.
被引量:17
9
童圣江.
唐代地震灾害时空分布初探[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7(4):55-64.
被引量:8
10
樊建江,王崇昌.
试论中国古建筑的抗震机理[J]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学报,1993,25(3):241-246.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3
1
冯锐,武玉霞.
张衡地动仪的诞生[J]
.中国地震,2013(2):179-197.
被引量:5
2
刘利民,李君.
中国古代地震灾害史研究综述[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21,23(2):86-94.
被引量:2
3
冯锐.
东汉·震古烁今地动仪——漫步地震五千年(6)[J]
.地震科学进展,2024,54(4):299-310.
二级引证文献
7
1
冯锐,俞言祥.
东汉早期的地震活动[J]
.地震学报,2013,35(6):923-934.
被引量:4
2
冯锐.
地动仪的发明及历史继承[J]
.科学,2014,66(4):45-49.
被引量:1
3
冯锐.
地动仪研究中的五个地震学基本概念[J]
.中国地震,2016,32(4):571-583.
被引量:4
4
卢双苓,于庆民,钟普浴,王合乾,石晓辉,邹春红.
东汉时期地震与社会科学文化的关系——张衡地动仪发明的背景研究[J]
.山西地震,2023(1):45-52.
5
邵焕可.
清代新疆灾害史研究述评[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23,25(1):74-82.
6
张翔宇,胡方琪.
SMA摩擦型阻尼器的研究进展[J]
.安徽建筑,2023,30(12):100-102.
7
冯锐.
东汉·震古烁今地动仪——漫步地震五千年(6)[J]
.地震科学进展,2024,54(4):299-310.
1
杨东晓.
被制造出来的“地动仪”[J]
.东西南北,2011(2):32-34.
2
杨东晓.
被制造出来的“地动仪”[J]
.看历史,2010(11):52-56.
3
赵冠峰.
张衡地动仪文献蠡读——对地动仪功能的重新认识[J]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4,23(4):334-344.
被引量:17
4
陆发春.
文史考辨与史实求真——以苏雪林与胡适交往二则史实考证为例[J]
.安徽史学,2003(6):106-108.
被引量:2
5
顾炳枢.
地动仪及其测出的第一次地震[J]
.丝绸之路,2002(7):13-13.
6
李强.
简评冯锐复原张衡地动仪的设计思路[J]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27(3):378-387.
被引量:8
7
王彬.
张衡地动仪的复原之路[J]
.晚报文萃,2008,0(21):46-49.
8
周跃西.
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第一人——张衡[J]
.中州大学学报,2004,21(4):9-11.
被引量:1
9
王志尧.
张衡:世界史中罕见的全才伟人[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4(4):98-105.
被引量:1
10
邓雯.
豫游记[J]
.特区教育(中学生),2014(9):64-65.
河南社会科学
2009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