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汉语兼类词浅析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文章对汉语词的兼类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进而阐述了这种语言现象的内涵,并由此总结了兼类词的特点和判定方法。在汉语词类问题上,词的兼类和活用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文章从二者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以及辨别的途径,同时,运用上述方法分析了汉语兼类词的九种主要类型。
作者
李瑾
机构地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天府新论》
CSSCI
2009年第B06期241-242,共2页
New Horizons from Tianfu
关键词
汉语
兼类词
词类活用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3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7.
2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87.
3
吕叔湘.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J].中国语文,1954,(9):13-13.
共引文献
12
1
徐通锵.
对比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
.语言研究,2001,21(4):1-7.
被引量:11
2
霍晶莹.
词的兼类问题研究述评[J]
.滁州学院学报,2006,8(4):76-78.
被引量:3
3
吴颖.
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的差异及认知模式[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4):40-47.
被引量:6
4
李文浩.
量词重叠与构式的互动[J]
.世界汉语教学,2010,24(3):354-362.
被引量:33
5
刁晏斌.
汉语实词的定义方式及其变迁[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5):113-119.
6
冯雪冬.
关于汉语词类划分的几点“想不通”的问题[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11):68-69.
7
齐世宏.
日中翻译中句子成分的转化[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88-89.
8
朱文旭,取比尔莲.
彝语形容词词类问题[J]
.百色学院学报,2012,25(4):39-44.
9
何鹏.
“V个X”结构中的“个”的词性探讨[J]
.文教资料,2013(32):156-159.
10
郭长荔,贾利芳,范丽莎.
浅议“给力”的词汇化[J]
.时代教育,2014(14):65-6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刘佳,孙磊.
从语法化角度看“凭”的兼类和“坐”的词类活用现象[J]
.北方文学(下),2012(3):96-9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金佳禾.
“凭”字形义探源[J]
.汉字文化,2019(7):68-69.
1
马琦.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探析[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0(1):34-35.
2
仓怀珍,崔龙昌.
小谈汉语兼类词的判定标准及类型[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2(12):228-228.
3
付炜.
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难点──兼类词、介词[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6(4):109-112.
被引量:3
4
欧俊勇.
汉语兼类词与词类活用及其他跨类词的几个区别标准[J]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1):65-69.
5
郑娟榕,石重山.
汉语兼类词的鉴别[J]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1996(1):43-45.
6
卫翔.
浅谈汉语中的兼类词[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2(5):56-56.
7
张建军.
“以为”含义的判定[J]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1(3):46-46.
8
周琳娜.
古汉语复音新词判定标准刍议[J]
.社会科学家,2009,24(2):155-158.
被引量:2
9
冀芳,张夏恒.
对汉语“完成体”的再认识[J]
.作家,2013,0(09X):145-146.
10
肖先福,李贤仁.
论文的特征、要求与评价[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1995,2(2):151-155.
被引量:1
天府新论
2009年 第B0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