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2-78,共7页
Foreign Theoretical Trends
参考文献13
-
1http://www. gseis.ucla. edu/facuhy/kellner/nlumina%20Folder/index.html.
-
2希克曼,曾誉铭.批判理论的实用主义转向[J].江海学刊,2003(5):36-41. 被引量:4
-
3Douglas Kellner, "Globalization and the Postmodenl Turn" http ://www. gseis, uela. edu/faeuhy/kellner/kellner.html.
-
4Douglas Kellner,"Globalization,Terrorism,and Democracy:9/11 and its Aftermath ", http ://www. gseis, ucla. edu/faculty/kellner/kellner, html.
-
5Douglas Kellner,"The Obsolescence of Marxism?" ,Bernd Magnus and Stephen Cullenberg (eds), Whither Marxism? London: Routledge, 1995. p. 20.
-
6凯尔纳.《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终结》,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
7费恩博格的主页:http://www.sfu.ca/-andrewf/.
-
8[11,12]凯尔纳等:《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52-154页.
-
9Ben Agger, Critical Social Theories : An Introduction, Boulder : Westview Press, 1998, pp. 4 - 5.
-
10Ben Agger: Critical Social Theories: An Introduction,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8,p. 11.
二级参考文献14
-
1尤尔根·哈贝马斯 杰里米·夏皮罗译.《走向合理化的社会》[M].波士顿贝克出版社,1970年版.第91、92页.
-
2杜威.《晚期著作集》(1925-1953)第2卷[M].南伊利诺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23、244、142、381、371页.
-
3安德鲁·芬伯格.“煽动性的理性:技术、权力和民主”[J].《技术和政治知识》,.
-
4尤尔根·哈贝马斯 杰里米·夏皮罗译.《认知与人类兴趣》[M].波士顿贝克出版社,1971年版.第315、316页.
-
5尤尔根·哈贝马斯 约翰·维特尔译.《理论与实践》[M].波士顿贝克出版社,1973年版.第265页.
-
6杜威.《晚期著作集》第13卷[M].南伊利诺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
7乔尔·安德森.《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代”》.《知识历史简讯》第22期(2000),并可参考.http://artsci wustl.edu//Anderson/critical theory/3rdGeneration.html.,.
-
8.《质疑技术》[M].纽约罗特里基出版社,1999年版.第8、6、8、210、8、213、7、10、97、10.11、201页.
-
9道格拉斯·凯尔纳 斯蒂文·贝斯特 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22.
-
10道格拉斯·凯尔纳 斯蒂文·贝斯特 陈刚译.后现代转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6.
共引文献7
-
1颜岩.全球化、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重组——析凯尔纳批判的全球化理论[J].探索,2007(3):83-88. 被引量:1
-
2颜岩.技术政治与技术文化--凯尔纳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评析[J].哲学动态,2008(8):72-76. 被引量:3
-
3肖绍明,扈中平.教育即言语行动——杜威语言意义理论及其教育意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8(1):28-35. 被引量:8
-
4丁振中.人的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与“西马”、“后马”之比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77-80.
-
5肖绍明.教育之学的民主之真:理解杜威教育学的一个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3):62-70.
-
6戴雪红.女性主义的实用主义转向--弗雷泽与罗蒂的论争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16(4):20-28. 被引量:1
-
7蒋晓丽,郭旭东.被遮蔽的表征——“第三学派”视域下的凯尔纳媒介观[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5):137-141.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25
-
1安德鲁·费恩伯格,朱春艳(译).哈贝马斯或马尔库塞:两种类型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57(6):87-96. 被引量:18
-
2郑一明,李智.世纪之交的反全球化思潮及其对全球化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4):89-93. 被引量:8
-
3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
4罗尔夫·魏格豪斯.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M].孟登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
5Ben Agger. Public Sociology: From Social Facts to Lit- eraryActs[M].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30.
-
6Ben Agger. The Virtual Self: A Contemporary Sociol- ogy[ M]. Boston: Blackwell, 2004.
-
7Ben Agger. The Discourse of Domination: From the Frankfurt School to Postmodernism [ M ]. Evanston: North- 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2.
-
8Ben Agger. Socio ( onto ) logy : A Disciplinary Read- ing[ M ]. Champaign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9.
-
9Ben Agger. Criticcd Social Theories : An Introduction[ M ].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8.
-
10Ben Agger. Gender, Culture and Power: Toward a Feminist Postmodern Critical Theory [ M 1. Westport, CT:Praeger Publishers, 1993.
二级引证文献11
-
1郭朗睿,谢诗艺.大众档案意识存在要题初探:来自范畴论的启发[J].山西档案,2023(2):27-36. 被引量:3
-
2刘云鹏.基于多重表征理论的“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概念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2021(2):37-39. 被引量:1
-
3赵雁林,魏屹东.基于认知视阈的“语言游戏说”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6):572-575.
-
4韩云桥.例谈数学解题的表征方式[J].中学数学月刊,2015(12):52-53.
-
5刘晓青.认知的形式计算本质及其精神实践研究[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8,3(6):96-101.
-
6王娟,叶斌.表征论与动力系统理论之争中的表征饥饿问题[J].系统科学学报,2021,29(4):1-5.
-
7张和新,陈春霞,马建富.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表征的层次及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8(1):67-73. 被引量:6
-
8邓波,罗丽,王文昌.知识论的变革与工程知识论研究[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22,14(4):311-325.
-
9张星星,武忠.直播电商场景下的消费者情感体验研究——基于时、空心理表征的中介作用[J].物流研究,2023(3):85-92. 被引量:2
-
10徐奇智.整合认知科学成果的科学可视化认识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3,45(9):48-55.
-
1张和平.马尔库塞批判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探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9(6):17-20. 被引量:2
-
2张翼星.走进新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J].求是学刊,2001,28(4):9-12. 被引量:2
-
3欧阳谦.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辨析[J].教学与研究,2012(4):64-71. 被引量:12
-
4宫敬才.关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点认识[J].现代哲学,1992(1):61-65.
-
5吴晓春.哈贝马斯的交往范畴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1):65-68. 被引量:1
-
6道格拉斯·凯尔纳,赵士发,尚华格.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与批判理论的重建[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1(1):288-296.
-
7单传友.启蒙:“变戏法”,还是辩证法?[J].哲学动态,2013(3):42-47.
-
8李红专.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吉登斯的影响与启发[J].哲学动态,2008(7):50-53.
-
9黄雪丽.管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凯尔纳的后现代批判理论[J].湖北社会科学,2013(11):20-22.
-
10张志芳.哈贝马斯重构社会批判理论基础之探究[J].理论界,2012(7):113-11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