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类本位道德教育的原点:责任意识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个体本位和群体本位取向使得道德教育陷入发展的困境,类本位取向成为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类本位道德教育的目标是造就主体性道德人格,责任意识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本质特征,也是道德教育培养类主体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回归责任意识的培养是类本位取向道德教育在方法论上的最佳选择。
作者 徐立明
机构地区 德州学院教育系
出处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12,共2页 China Adult Educ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二级参考文献15

  • 1张岱年.生命与道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2(5):31-33. 被引量:41
  • 2宇海金,刘付春.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新诠释——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兰州学刊,2006(6):18-19. 被引量:16
  • 3韦政通.伦理要面对现实生活[J].学术月刊,2006,38(9):42-44. 被引量:5
  • 4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3页.
  •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 7《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 8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63.
  • 9弗兰克.社会的精神基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91.
  • 10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4.

共引文献27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