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29,共12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二级参考文献56
-
1《近代主义与民族问题》(1951),
〈竹内好全集》第7卷,筑摩书房,1981年
-
2《为了了解中国》(1973),《竹内好全集》第11卷,筑摩书房,1982年
-
3竹内芳郎.《鲁迅—其文学与革命》[J].文艺杂志,1967,.
-
4竹内芳郎.《鲁迅-其文学与革命》,文集《文化与革命》(盛田书店,1969)
-
5伊藤虎丸.《鲁迅与终末论》第三章“鲁迅论中所见‘政治与文学”’,龙溪书舍,1975年
-
6《近代日本的思想与文学》,《日本的思想》,岩波书店,1961年
-
7《日本的鲁迅研究》,伊藤虎丸等编《现代文学中的中国与日本》,汲古书院,1986年
-
8近代文学,1946,.
-
9《物语战后文学史》下册,岩波书店版,1992年
-
10加藤典洋.《败战后论》,讲谈社,1997年
共引文献53
-
1黄兴涛,胡文生.论戊戌维新时期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整体萌发——兼谈清末民初学术转型的内涵和动力问题[J].清史研究,2005(4):36-50. 被引量:13
-
2庄金宝,林怡.论严复思想之现代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82-84.
-
3黄兴涛.“话语”分析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7(2):149-163. 被引量:70
-
4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J].近代史研究,2008(4):4-28. 被引量:75
-
5邓伟.论晚清“新名词”与汉语书面语体系变革[J].中华文化论坛,2008(3):74-79. 被引量:1
-
6赵环宇.“政治化”还是“文化化”:晚清时期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对中国的影响[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2):46-52. 被引量:1
-
7刘伟.“竹内鲁迅”与战后日本鲁迅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0(6):71-77. 被引量:3
-
8赵京华.北冈正子鲁迅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现代中文学刊,2011(3):74-81. 被引量:4
-
9侯昂妤.近代军事学期刊的创办及其学术功能——以《(浙江)兵事杂志》为例[J].军事历史研究,2011,25(2):89-95.
-
10金理.“名教”的现代重构、讨论方法及其批判意义[J].东吴学术,2010(1):109-118.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76
-
1李劼.刘索拉小说论[J].文学评论,1986(1):120-126. 被引量:16
-
2索飒,海因兹·迪特里齐.知识分子危机与批判精神的复苏2[J].读书,2002(6):72-77. 被引量:17
-
3黄兴涛.清末民初新名词新概念的“现代性”问题——兼论“思想现代性”与现代性“社会”概念的中国认同[J].天津社会科学,2005(4):128-136. 被引量:43
-
4鲁迅.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A].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
5鲁迅.两地书[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1.
-
6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
7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
8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
9鲁迅.野草·影的告别[A].鲁迅全集:第2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69.
-
10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8.
二级引证文献10
-
1赵爽.阅读史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35(1):171-173. 被引量:2
-
2金理.名教批判视野中的章太炎[J].山东社会科学,2014(6):63-71.
-
3刘长华.“沦陷”叙事与郑小驴的小说[J].扬子江(评论),2017(6):102-106.
-
4陈培浩.从青春自伤到历史自救——谈李晁小说,兼及“80后”作家青年想象的蜕变[J].当代作家评论,2018(3):185-194. 被引量:1
-
5周明全.金理:同代人的批评家[J].大家,2013,0(5):200-207. 被引量:1
-
6金理.“纯粹”与“杂色”的变奏——重读《青春万岁》[J].文学评论,2020(4):193-207. 被引量:6
-
7曾笏煊.流动的中国:《雄狮少年》中的视觉景观与青年叙事[J].粤海风,2022(3):55-60.
-
8金理.试论新世纪文学中的“青春消失”现象[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3(1):16-27. 被引量:2
-
9王小平.流动与交互:夏周小说中的“青年主体”建构[J].作家,2023(7):205-208.
-
10王博.成长叙事与创伤记忆的弥合——评杜阳林小说《惊蛰》[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43(6):110-116.
-
1姜荣刚.文章与经济的分途:从实用之文到美术之文——试论近代古文衰落之根源[J].学术论坛,2014,37(7):101-107.
-
2刘泉.论王国维的“新学语”与新学术[J].文学评论,2007(1):175-180. 被引量:7
-
3高晓梅.一种艺术精神的默契——论茅盾受托尔斯泰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21(3):70-72. 被引量:1
-
4张利群.论中国古代批评范畴的类型特征[J].文艺理论研究,2000(4):86-91. 被引量:6
-
5崔艳丽.《红楼梦》与现代“荒诞意识”[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3(8):75-76. 被引量:1
-
6刘烜.王国维创造“新学语”的历史经验[J].文学评论,1997(1):36-45. 被引量:6
-
7吕木子.论中国电视剧批评话语的民族性建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31(4):133-134.
-
8韩蓉.两汉赠答诗探析[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0(8):25-26.
-
9张鸿,雪漠.灵魂里涌出的真诚——和武威人雪漠聊天[J].作品,2009(2):43-47.
-
10郝一匡.浪淘沙·网事[J].中华诗词,2012(7):4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