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8-33,共6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儒家解释学的产生与发展”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JC720004
参考文献25
-
1.《论语·述而》[M].,..
-
2《张载集·经学理窟·义理》,中华书局,1978年版.
-
3束景南,王晓华.四书升格运动与宋代四书学的兴起——汉学向宋学转型的经典诠释历程[J].历史研究,2007(5):76-94. 被引量:32
-
4.《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M].,..
-
5.《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M].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1页.
-
6《朱子公文集》卷六十七《观心说》.
-
7《陆九渊集》卷三十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
-
8《陆九渊集》卷二十二.
-
9《陆九渊集》卷一.
-
10《陆九渊集》卷十四.
二级参考文献107
-
1.《后汉书》[M].,.第3957、1592页.
-
2.《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7..
-
3.《汉书》[M].中华书局,1959年..
-
4.《张载集》[M].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4页.
-
5.《二程集》[M].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07页.
-
6.《庄子》[M].,..
-
7.《四库全书总目》[M].中华书局,1965年.第1729页.
-
8.《史记》[M].,..
-
9.《宋史》[M].,..
-
10张载.《经学理窟》[A]..《张载集》[C].中华书局,1978年.第273页.
共引文献700
-
1程旺.要紧只在“格物”——朱子格物教的两层义涵、脉络谱系及其重审[J].朱子学研究,2020(2):1-21.
-
2陈乔见,Wang Xiaonong(译).朱熹的圣经解释学[J].孔学堂,2024,11(1):38-50.
-
3柳正权.试析中国封建社会形态中的法律原罪[J].法学评论,2004,22(4):122-126. 被引量:2
-
4梁韦弦.老子、孔子及韩非思想四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4(4):52-56.
-
5韩作珍,韩国莉.试论吕坤尚中贵和的处世原则[J].甘肃社会科学,2004(4):131-134. 被引量:1
-
6王大建.儒家的发生与中国社会的非宗教化[J].中国文化研究,2004(2):135-141. 被引量:1
-
7李守庸.孟轲对孔子义利观中积极因素的继承与发展[J].经济评论,2004(4):8-14. 被引量:1
-
8杨国荣.儒家的形上之思[J].浙江学刊,2004(4):75-79. 被引量:12
-
9胡永中.人性与罪犯改造[J].中国监狱学刊,2004,19(4):56-57.
-
10曾琦云.《论语》“道”论[J].求索,2004(8):145-147. 被引量:1
-
1曹海东.以类而推 脱然贯通——朱熹经典解释方法研究之一[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7(4):74-76.
-
2吴英.对唯物史观几个基本概念的再认识[J].史学理论研究,2007(4):116-126. 被引量:6
-
3曹海东.朱熹“随文解义”法简论[J].长江学术,2008(1):109-113.
-
4余卫国.言意之辨的方法论意义与宋明理学的综合创新[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55-61. 被引量:6
-
5余卫国.“言意之辨”与宋明理学[J].新疆社会科学,2005(3):15-23.
-
6周光庆.朱熹心理解释方法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9(2):52-56. 被引量:3
-
7张小路.小道极巨观,文章天人性[J].新高考(高二语文),2014(5):4-6.
-
8王进.古今断裂与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转折——以汉宋对《论语》“温故而知新”的诠释分歧为中心[J].哲学研究,2016(5):45-51. 被引量:4
-
9卢国龙.“绝地天通”政策的人文解释空间[J].世界宗教研究,2010(6):162-170. 被引量:6
-
10林乐昌.许衡对张载人性论的承接和诠释[J].孔子研究,2006(6):25-31. 被引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