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转化的方法
摘要
应试教育中的“双差生”在新教育观念下的今天改称作“学困生”,这一名词的改变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发展性及教育对象的可塑性。
-
1黄青绿.关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2005(6):54-56. 被引量:1
-
2李骄阳.试论怎么样改善中专学校管理的措施[J].神州,2013(32):244-245.
-
3周德金.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变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1):7-10. 被引量:9
-
4王慧颖.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20):22-22.
-
5赵公明,石晓瑛,李文富.中国教育智慧的选择:和“三好学生”说再见![J].基础教育研究,2004(1):21-22. 被引量:1
-
6融燕.关于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尝试[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0,8(2):39-42. 被引量:1
-
7尹家明,万碧波.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创造型师资建设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03(4):40-43. 被引量:3
-
8张凤兰.以生为本构建师生“新”关系[J].西藏教育,2005(11):9-10.
-
9周中专.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育[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4,0(22):48-48.
-
10张一之.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J].求知导刊,2014(6):1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