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生物电反馈穴位刺激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2例脑梗死患者,按配对原则分为生物电反馈穴位刺激组和对照组,各6例。两组均予肠溶阿司匹林、肝素、尼莫地平、降纤酶及甘露醇等常规药物治疗,生物电反馈穴位刺激组待病情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2~3d后开始生物电反馈穴位刺激治疗。治疗前后作SPECT和MRI检查,比较两组脑部功能区放射性摄取量增减百分比(Pn)、MRI改善情况、改良巴氏指数(MBI)和简式Fugal-Meyer运动评分(FMA)。结果治疗组病侧额区[Pn=(8.02±3.07)%]、上额区[Pn=(12.64±3.98)%)、基底节[Pn=(7.64±2.50)%]及健侧额区[Pn=(10.56±3.87)%]局部脑血流明显增加,对照组病侧额区[Pn=(6.51±2.28)%]和健侧上额区[Pn=(10.25±3.06)%]局部脑血流亦明显增加。生物电反馈穴位刺激组病侧额区、基底节区Pn值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FMA、MBI均有提高,脑SPECT和MRI检查发现病变范围均有缩小。结论生物电反馈穴位刺激治疗能改善脑梗死患者局部脑血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生物电刺激运动神经兴奋和传入信息触发本体反射机制有关。
出处
《现代实用医学》
2009年第5期456-458,共3页
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