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叔本华的崇高理论:近代崇高与后现代崇高的过渡——以其“回忆”概念为例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叔本华崇高理论中的"回忆"保证了崇高感的自主性和内在性,从而迥异于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崇高理论。它克服了崇高感中的三种遗忘:首先,使得审美中的主体不至遗忘作为个体存在的意志现象(意欲),从而避免了崇高感演变为优美感;其次,使得主体不遗忘以总体形式存在的意志本体,并以此使意欲间接作用于审美主体,而使崇高不至沦为媚美;再次,回忆使崇高感不至遗失自身的情感身份,避免其为理性和道德所收编。回忆呈现为一种对意志个体(主体)和总体(客体)的持续对照过程,保证了崇高感中痛苦和愉悦混杂交融的张力,也使崇高感处于不断的歧异和生发之中,从而避开了总体性的整合,保证了感觉的持存和个体的在场。由回忆而来的歧异和在场感,使崇高感部分地从近代崇高的道德依附和认识论桎梏中得到解脱。通过尼采等人的过渡,这种特性在以利奥塔为代表的后现代崇高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作者 王嘉军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3-110,共8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5

  • 1[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504页,第511页o.
  • 2[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80页,第278页,第282页,第286页,第284页,第284页,第285页,第288页,第277页,第376页,第377页,第384页脚注,第155页.
  • 3Kenneth Holmqvist, Jarolaw Plueiermik, "A short guide to the theory of the sublime," Style, 2002(36); Bart Vandenabeee, Schopenhauer on the Beautiful and the Sublime: A Qualitative or Gradual Distinction?", Scho~.nhauer - Jahrbuch , 2001(82).
  • 4Philip Shaw, The Sublim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p. 4.
  • 5Arthur Schopenhauer, The Worm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Trans. E.F.J.Payne, vol. 1, The Faclon's Wing Press, 1966 ,p. 202 ,p. 204, p. 202.
  • 6[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89-290页.
  • 7Bart Vandenabeee, Beautiful and the Sublime: Distinction?", Schopenhauer - 100. cc "Schopenhauer on the A Qualitative or Gradual Jahrbuch, 2001 (82), p.
  • 8[德]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杨富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 9Julian Young, "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 Kant, Schopenhauer and Heidegger on the Sublime", Inquiry, 2005(48), pp. 137.
  • 10[德]席勒.《论崇高》(Ⅱ),《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和美学文集》,张玉能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04-205页.

共引文献9

同被引文献10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