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教学技术的艺术之“魅”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魅"通常被自然哲学用来描述事物富有神秘力量的特质,一般表现为三种形态:附魅、祛魅和返魅。本文追溯了"魅"的学术根源,在分析科学和技术的魅之本质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考察了教学技术中的艺术之魅与教学技术本体的附—祛—返的历程,为把握当代教学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作者 陈维维
出处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17,共5页 E-education Research
基金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08年度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哲学理论体系构建"(课题批准号:DCA080137)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7

  • 1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15.
  • 2大卫·格里芬 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2.
  • 3肖峰.技术的返魅[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0(4):36-39. 被引量:20
  • 4马丁·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A].海德格尔选集[C].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931,932,944.
  • 5亚里士多德 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 6[日]竹内敏雄 卞崇道 译.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68.
  • 7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 8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A].林中路[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660.
  • 9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J].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9.
  • 10高时良.中国教育史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0.

二级参考文献36

  • 1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4.
  • 2W.C.丹皮尔.科学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82-183.
  • 3雷蒙德 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08-109.
  • 4于光远 等.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463-464.
  • 6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65.
  • 7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86.
  • 8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C].上海:读书*新知*生活三联书店,1996..
  • 9王德胜.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 10[1]刘华杰.聚散两依依:论科学与艺术的几个一般性问题[EB/OL]. http://www. taosl. net/liuhj007. htm.

共引文献622

同被引文献6

二级引证文献1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