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考
被引量: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是学生获得客观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应实现评价、反馈、激励和导向等功能。对于高校而言,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素质拓展,不仅为学生升学就业提供重要参照,而且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素质,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作者
张媛媛
机构地区
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
出处
《科技信息》
2009年第15期141-141,共1页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关键词
大学生
综合素质
评价体系
分类号
G40-012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99
同被引文献
40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30
参考文献
9
1
颜承元.
对高校学生评价的反思与探索[J]
.枣庄学院学报,2006,23(4):72-73.
被引量:14
2
邓友超.
对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再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06(6):20-22.
被引量:11
3
汤宇烽.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探索[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7):121-123.
被引量:6
4
陶钦科.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5(4):36-38.
被引量:28
5
许二平,姬旺华.
对高校现行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制度的调查分析[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1):67-68.
被引量:22
6
陈娟,刘涛.
关于强化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评估管理的思考[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80-82.
被引量:4
7
张琼.
试述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J]
.惠州学院学报,2004,24(1):79-83.
被引量:19
8
郑彩莲.
高校素质教育与学生评价新模式研究[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22(3):6-10.
被引量:18
9
黄红发.
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素质教育观[J]
.教育探索,2001(11):10-11.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23
1
张军厂.
对学生实施综合测评的实践与探索[J]
.高等农业教育,2001(12):40-42.
被引量:6
2
边东海,蔡军.
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考[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5(4):46-49.
被引量:12
3
陈仲庚.
艾森克人格问卷的项目分析[J]
.心理学报,1983,15(2):211-218.
被引量:381
4
甘霖.
论大学生素质拓展与青年人力资源开发[J]
.中国青年研究,2003(3):81-83.
被引量:34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1999-06—17(1).
6
Digman J M. Personality structure: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0,41:417-440.
7
Carve C S, Scheier M F. Perspective on Personality[M]. Alland Bacon, 1996.70-76.
8
Brahm S S, Kassin S M. Social psychology[M].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6.105-106.
9
Bandura A.Self-efficacy mechanisms in human agenc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2,37(2):142-167.
10
王应杰.全国大学生16PF常模修订手册[Z].辽宁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
共引文献
99
1
郝咏梅,李纯成.
浅论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J]
.文教资料,2007(23):58-60.
被引量:14
2
刘学伶,白仲航,毕宏亮.
素质教育观下的大学生综合测评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2(2):13-16.
被引量:14
3
曾惠芳.
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2):8-12.
被引量:10
4
吕迪.
构建高校“发展型”学生评价体系[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3):217-217.
被引量:1
5
冯梅.
模糊模型识别在学生人才潜能属性测评中的应用[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246-249.
6
费霞.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机制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4,17(3):31-33.
被引量:2
7
肖洪学.
关于全日制自学考试素质测评体系研究[J]
.科技资讯,2006,4(16):96-97.
8
张坪兰,李爱玉.
论实现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J]
.教育与职业,2006(20):25-26.
被引量:3
9
吕军城,陈景武.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研究现状及思考[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07,20(4):555-556.
被引量:22
10
殷武.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几个理念问题[J]
.世纪桥,2007(9):103-103.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40
1
姜燕.
培养音乐教学中的节奏感[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73-73.
被引量:5
2
何勇涛,向焱彬,王云贵.
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3):372-373.
被引量:17
3
黄玉凡.
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与高考制度的改革[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1):32-34.
被引量:5
4
傅鸿庆.
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问题探讨[J]
.管理与效益,1998(3):44-45.
被引量:1
5
王巍,冯英浚.
领导团队相对进步效度的一种动态测评方法[J]
.运筹与管理,2006,15(1):129-133.
被引量:6
6
王慧颖,李坤寅,刘健.
高等中医院校临床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探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6):109-110.
被引量:2
7
邓友超.
对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再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06(6):20-22.
被引量:11
8
王青,侯卉,唐志伟,王晓军,张娟,段丽萍.
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52-55.
被引量:24
9
叶祝颐.研究生扩招的“饼”不能越摊越大[N].工人日报,2014-03-07 (7) .
10
刘平安,刘粤惠.
大学生综合测评与综合素质的培养[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42-43.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
9
1
赵欣.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探索[J]
.当代职业教育,2011(8):88-90.
被引量:24
2
杜振君,吴琼.
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考核体系研究[J]
.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4):140-140.
3
鲁娟,孙庆文.
军医大学不同专业学员综合素质进步效度的动态测评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6):457-459.
4
麦陈耀,段军.
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探索[J]
.考试周刊,2013(70):157-159.
5
李庆祥.
浅谈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
.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1):102-105.
被引量:5
6
许瑞瑞,刘阳.
应用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体系的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1):125-126.
7
徐先霞,黄庆.
简论“七力四感”对表演专业发展的作用——以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12):114-117.
被引量:1
8
宁德芬.
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考[J]
.广西教育,2017,0(6):4-4.
9
王丹鹤.
大学生应用型人才综合测评体系改革[J]
.神州,2012,0(5X):48-48.
二级引证文献
30
1
陈小云.
1+X证书视阈下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以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
.内江科技,2022,43(10):130-132.
被引量:1
2
任进毅.
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与构建研究——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20(35):221-223.
被引量:3
3
赵琼.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职业能力开发的困境与应然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13(9):100-101.
被引量:5
4
王新洁.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网络课程建设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现代管理”课程为例[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38-40.
被引量:1
5
甘路.
浅谈《汽车服务管理实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J]
.科技视界,2013(31):244-245.
6
黄会明.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模糊综合评判[J]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3):23-28.
被引量:3
7
甘路,杨三艳.
综合职业能力测评的过程与特点分析——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J]
.科技视界,2014(1):262-263.
被引量:1
8
任昌荣.
以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评价方法改革研究[J]
.软件工程师,2014(4):47-48.
9
丁铁,陆建,王海军.
基于大数据的高职生综合测评策略研究[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9(2):33-36.
被引量:4
10
丁铁.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测评的探析[J]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4(3):52-56.
被引量:12
1
安云芳,郑琳娜.
完善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J]
.青年文学家,2013,0(6X):192-192.
被引量:1
2
李健艺.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
.甘肃科技,2011,27(10):169-171.
3
侯秀安,崔建平.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3):105-106.
被引量:1
4
胡纯.
国外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析--以英国为例[J]
.青年与社会(下),2014(1):74-74.
被引量:1
5
张素敏,李伟,张晓云.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考试周刊,2008,0(46):145-146.
被引量:5
6
谭曙明.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管理信息系统,1999(10):39-41.
被引量:2
7
罗文海.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指标[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15):26-27.
被引量:1
8
王永吉.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培养[J]
.现代交际,2010(10):213-213.
被引量:7
9
朱建军,梁时间.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0(9):5-5.
被引量:2
10
郭竹梅.
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6):83-84.
被引量:1
科技信息
2009年 第1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