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7-20,共4页
Probe
二级参考文献6
-
1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31(6):71-79. 被引量:2174
-
2刘小玄.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剩余支配权[J].经济研究,1996,31(5):3-11. 被引量:114
-
3翁君奕.支薪制与分享制:现代公司组织形式的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5):51-54. 被引量:74
-
4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究,1996,31(9):3-15. 被引量:1551
-
5崔之元.美国二十九个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J]经济研究,1996(04).
-
6[日]今井贤一,[日]小宫隆太郎 主编,陈晋等.现代日本企业制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共引文献633
-
1丁胜红,周红霞.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创新研究[J].会计研究,2020(8):104-114. 被引量:23
-
2祝建军,肖华芳.广义资本结构——一个新的概念[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7):98-100. 被引量:2
-
3涂晓春.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特殊性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当代经济,2007,24(9):82-84.
-
4傅玲.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所有权的理论障碍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3):64-67.
-
5王明亮.企业契约与公司治理[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1):50-53.
-
6苏永强.企业契约与财务治理[J].审计与理财,2005(S1):60-61. 被引量:4
-
7肖元涛.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企业所有权边界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3):55-56. 被引量:6
-
8张士斌.人力资本产权模型研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J].生产力研究,2008(12):19-20.
-
9盖凯程,盖淑宁.国有企业人力资本长期雇佣制初探[J].商业研究,2002(18):51-52. 被引量:2
-
10郑孝华.论国有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模式的重塑[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17-20.
同被引文献17
-
1钟朋荣.职工为谁而持股——中国职工持股的六大动因[J].江海学刊,2001(5):9-14. 被引量:1
-
2翟林瑜.从代理理论看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J].经济研究,1995,30(2):23-30. 被引量:46
-
3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31(6):71-79. 被引量:2174
-
4刘小玄.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剩余支配权[J].经济研究,1996,31(5):3-11. 被引量:114
-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74.p,252.
-
6张伍常.经济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
7李健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
8高良谋.试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1997(4):57-62. 被引量:19
-
9方竹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兼与张维迎博士商榷[J].经济研究,1997,32(6):36-40. 被引量:634
-
10李振铎.对人力资本产权关系的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1998(1):63-65.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4
-
1傅玲,刘桂斌.解决收入两极分化的途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8,24(13):135-136. 被引量:3
-
2张玉柯,刘志刚.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及其经济学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1):58-62. 被引量:6
-
3郭艳青,杨艳梅,石鑫岩.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研究[J].企业导报,2009(11):223-224. 被引量:5
-
4蒋笑宇.浅析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J].市场周刊,2015,0(7):21-22.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