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发挥“光学”在“理工融合”教育理念中的积极作用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以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课程建设为背景,探讨了光学课程在"理工融合"的教育理念推广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注重基础知识与应用前沿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作者
张霞
于丽
机构地区
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
出处
《物理与工程》
2009年第4期47-49,共3页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基金
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教改项目的支持
关键词
理工融合
光学
课程设置
分类号
O43-4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G642.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6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42
同被引文献
14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1
参考文献
5
1
任晓敏,王建坤.
关于理工融合教育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0(7):29-31.
被引量:11
2
王永钢.
“理工融合”教育理念与北邮应用物理学专业培养计划[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47-50.
被引量:6
3
徐耿钊,张伟华,朱星.
奇妙的左手材料[J]
.物理,2004,33(11):801-808.
被引量:20
4
李会士,黄河振.
基于双折射晶体的光交叉波分复用器[J]
.光学技术,2001,27(5):455-458.
被引量:6
5
蔡燕民,赵岭,周赢武,张位在,陈高庭,方祖捷.
基于偏振光干涉仪的Interleaver解复用器实验研究[J]
.中国激光,2003,30(3):239-242.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36
1
任晓敏,王建坤.
高等教育的世纪课题:理工互动与理工融合[J]
.中国大学教学,2000(1):20-22.
被引量:19
2
Chi Huang,Technical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Annual National Fiber Optic Engineers Conference(NFOEC)Denver USA,2000年,311页
3
Garcia N, Nieto-Vesperinas M. Phys. Rev. Lett., 2002,88(20):207403
4
Williams J M. Phys. Rev. Lett., 2001,87(24):249703
5
Pendry J B. Phys. Rev. Lett., 2003,91(9):099701
6
Pendry J B. Phys. Rev. Lett., 2001,87(24):249704
7
Pendry J B. Phys. Rev. Lett., 2001,87(24):249702
8
Veselago V G. Sov. Phys. Usp., 1968,10:509
9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8 About-face. Science, 2003,302:2043
10
Seddon N, Bearpark T. Science, 2003,302:1537
共引文献
42
1
张娟,刘立人,周煜.
平面波导环形格子结构型光交错复用器的设计[J]
.光学学报,2004,24(9):1269-1273.
被引量:2
2
王建国,齐红基,贺洪波,邵建达,范正修.
基于Berreman矩阵的双折射薄膜光谱响应特性计算[J]
.光学学报,2005,25(2):279-283.
被引量:3
3
谈苏庆,高文琦.
左旋材料的非同寻常的折射[J]
.自然杂志,2005,27(2):90-93.
4
李志远,张道中.
光子晶体和负折射介质材料[J]
.中国基础科学,2005,7(6):7-14.
被引量:7
5
曹斌照.
电磁波在芯层为负折射率媒质的介质波导中的传播[J]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4):58-61.
6
刘亚红,罗春荣,赵晓鹏.
微波左手材料及其应用前景[J]
.功能材料,2006,37(3):339-344.
被引量:4
7
谢德权,关春颖,苑立波.
单金属环阵列的负磁导率特性研究[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7,28(3):350-354.
被引量:1
8
吴克宇,廖兆曙.
偏振延迟梳状分波器的研制[J]
.光通信研究,2007(2):67-70.
9
谢德权,关春颖,苑立波.
银膜超级透镜成像原理研究[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7,28(7):835-840.
被引量:1
10
刘祖广,雷福厚.
理工融合高校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3(3):124-126.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14
1
王永钢.
“理工融合”教育理念与北邮应用物理学专业培养计划[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47-50.
被引量:6
2
闵祥伟,刘春惠.
“理工融合”教育模式的方法论基础浅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50-53.
被引量:5
3
肖井华,张雨田.
“理工融合”的物理实验课程改革[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59-62.
被引量:5
4
任晓敏,王建坤.
高等教育的世纪课题:理工互动与理工融合[J]
.中国大学教学,2000(1):20-22.
被引量:19
5
张勇.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纵向和横向关系的研究[J]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1):87-88.
被引量:4
6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
许秀珍,丁虹,沈春芳.
关于《高等数学》考试方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26(6):25-27.
被引量:14
8
宋义林,刘琳.
机械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48-50.
被引量:15
9
濮安山,史宁中.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类课程的变革[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7(9):177-179.
被引量:1
10
谢海英,杨韧.
理工融合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92-193.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2
1
袁泉,李久会.
以培养素质为根本推进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37-139.
被引量:5
2
蔺素珍,杨风暴,王肖霞,李大威,王志社.
本科教学中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及方法[J]
.新课程研究(中旬),2014(4):4-6.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11
1
何玉平.
高等工程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J]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8):175-176.
被引量:2
2
庞绍芳,张永元.
交叉学科背景下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电力教育(中),2012(5):85-86.
被引量:2
3
屈雪,刘昌胜,屈朝霞,郭阳.
复合式教学体系助力《生物医用材料》课程教改[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A01):169-173.
被引量:10
4
杨风暴,牛涛,王肖霞,蔺素珍.
理工融合型课程“红外物理与技术”教学效果调查分析[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11):4-7.
5
田普建,葛正浩,张昌松.
融合性专业课程在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
.新西部(下旬·理论),2016(11):117-117.
被引量:2
6
田普建,葛正浩.
职教师资培养中立体化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以“模具制造技术”课程为例[J]
.职教通讯,2017(6):1-3.
被引量:1
7
张刚台.
浅议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学科交叉融合[J]
.数码世界,2018,0(6):337-337.
8
田普建,葛正浩,樊小蒲.
工科专业课系统化教学素材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与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7(16):161-162.
被引量:1
9
郝平.
PBL模式在历史教学中对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1):59-63.
被引量:20
10
田普建,葛正浩,赵雪妮.
融合性教学在机械类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9(15):156-157.
被引量:1
1
肖井华,张雨田.
“理工融合”的物理实验课程改革[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59-62.
被引量:5
2
李大威,杨风暴,王肖霞,蔺素珍.
理工融合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实践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下),2014(2):18-20.
被引量:7
3
朱启红,夏红霞,李强,丁武泉,曹优明,谢志刚,谢云成.
环境科学专业“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现代企业教育,2012(2):24-25.
被引量:3
4
王永钢.
“理工融合”教育理念与北邮应用物理学专业培养计划[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47-50.
被引量:6
5
杨屹,陈咏梅,白守礼,许家喜,李蕾,李保山.
走理工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2013(7):15-17.
被引量:18
6
任晓敏,王建坤.
关于理工融合教育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0(7):29-31.
被引量:11
7
王葵如,刘春惠,刘杰.
亦理亦工专业试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65-67.
被引量:8
8
梁国业,孙立民,王守中.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EDC-理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0(9):125-126.
被引量:1
9
任晓敏,王建坤.
高等教育的世纪课题:理工互动与理工融合[J]
.中国大学教学,2000(1):20-22.
被引量:19
10
谢海英,杨韧.
理工融合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92-193.
被引量:4
物理与工程
2009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