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青少年中性化风潮的源起:社会建构论的视角 被引量:9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作为一种性别认同的新模式,青少年中性化风潮的出现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本文以性别的社会建构论为理论视角,分别从结构性因素和主体能动性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中性化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从结构性的因素来看,中性化的出现是社会结构转型的产物,它的广泛流行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操纵的结果;从主体能动性因素来看,中性化是青少年展示个性特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青少年在新的性别审美观念的指引下重塑身体形象的一种认同创作。
作者 林晓珊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14,共5页 China Youth Stud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3

  • 1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M].赵旭东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2.
  • 2邹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1999,20(3):67-71. 被引量:43
  • 3薛亚利.对女性中性化的澄清和讨论[EB/OL].2006/5/18.上海社会科学院,http://www.sass.org.cn/dzx/articleshow.jsp?dinji:628&artid=10095&sortid=1776.
  • 4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 5李银河.总序:性、性别与社会建构论[G].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身份的颠覆.宋素凤.上海三联书店,2009.1.
  • 6巴特勒.性剐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M].宋素凤.上海三联书店,2009.
  • 7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M].田佑中,刘江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78.
  • 8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M].王佩莉.北京三联书店,1998.2.
  • 9理斯曼.孤独的人群[M].王崑,朱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5.
  • 10郑红娥.社会转型与消费革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二级参考文献6

共引文献46

同被引文献105

引证文献9

二级引证文献2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