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科学中的诗性光芒——瑞恰慈心理批评模型的审美因素缕析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瑞恰慈(I·A·Richards)开心理批评风气之先,将心理学方法引入了文学研究和批评视野。其心理批评模型在系统论、结构论和目的论上均体现出浓厚的审美色彩,强调心灵的和谐与平衡。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指向审美,这在后现代文化空间里无疑具有现实可行性。
作者 李丹舟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29-32,共4页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徐葆耕.瑞恰兹:科学与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 2韦勒克(章安祺,杨恒达译).现代文学批评史:第五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 3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 4柏拉图(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 5安·塞·布雷德利.牛津诗歌讲演[M].转引自瑞恰慈(杨自伍译).文学批评原理[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
  • 6瑜青.康德经典文存[C].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 7尼采(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 8艾·阿·瑞恰慈(杨自伍译).文学批评原理[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
  • 9格瑞伯斯坦(李宗懂译).现代文学批评而面观[M].台北:正中书局,1979.

共引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