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学校德育之“德”如何适应社会之“道”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社会道德现象的三维结构分别为实践经验、实践理性和实践假说,这三者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层次的区别,各自承担着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因此,学校道德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理性道德的实践教育和优秀文艺作品的熏陶,促成学生情感的转化,进一步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和信仰信念,以满足社会之"道"的需求。
作者 沈兆乾
机构地区 上海大学
出处 《教育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9-72,共4页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钱广荣.社会道德现象的三维结构[N].光明日报,2007-08-28.
  •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
  • 3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
  • 4刘志山.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与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9-33. 被引量:21
  • 5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概念与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二级参考文献3

  • 1鲁洁.学会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Z] 2003年全国德育年会报告[R].,..
  • 2乔建中.论情绪体验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A]..道德教育论丛:第2卷[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3朱小曼.关于建立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的若干思考[A]..道德教育论丛:第1卷[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共引文献99

同被引文献52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