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25,共5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参考文献5
-
1王富仁.《(废都)漫议》,《王富仁自选集》.第262页,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
2贾平凹.《封面人语》[J].小说月刊,1988,(7).
-
3贾平凹.《浮躁·序言之二》.
-
4贾平凹:《废都·后记》.第527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
5贾平凹.我心目中的小说——贾平凹自述[J].小说评论,2003(6):20-23. 被引量:44
共引文献44
-
1周燕芬.2020年的《暂坐》[J].文艺争鸣,2022(9):137-140. 被引量:1
-
2张学昕.回到生活原点的写作——贾平凹《秦腔》的叙事形态[J].当代作家评论,2006(3):53-61. 被引量:14
-
3郝世宁.贾平凹小说神秘文化探源[J].邢台学院学报,2006,21(3):32-34. 被引量:1
-
4程华.问题意识、底层视角和知识分子立场[J].小说评论,2008(2):84-88. 被引量:3
-
5郝世宁.从田园牧歌到废都埙声——贾平凹语言风格转变原因简析[J].邢台学院学报,2008,23(2):42-44. 被引量:2
-
6王春林.1978年到1989年长篇小说文体流变[J].理论与创作,2009(2):28-33. 被引量:1
-
7涂昊.论贾平凹“心目中的小说”创作理想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30(2):70-74.
-
8李勇.“意象”的衰减——从《高老庄》到《秦腔》[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83-87. 被引量:2
-
9梁颖.贾平凹审美追求的变迁[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4):67-72. 被引量:2
-
10郭萌,赵学勇.地理的空间与文学的意象——以贾平凹小说创作为例[J].人文地理,2011,26(2):108-111.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31
-
1贾平凹.关于语言[J].资源再生,2019,0(11):60-62. 被引量:1
-
2雷达.雷达专栏:长篇小说笔记之一[J].小说评论,1999(2):4-12. 被引量:5
-
3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5,9(3):12-21. 被引量:172
-
4贾平凹,王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新汉语写作[J].当代作家评论,2002(6):9-19. 被引量:20
-
5赖一郎.贾平凹与“寻根文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7(1):48-50. 被引量:3
-
6高育花.《元刊全相平话五种》中的处置式[J].古汉语研究,2006(2):28-35. 被引量:7
-
7贾平凹,黄平.贾平凹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J].南方文坛,2007(6):61-66. 被引量:48
-
8荣跃明.当代文学的“文化转向”[J].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
-
9王刚.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审美视角与话语建构[J].小说评论,2007(6):65-69. 被引量:6
-
10王远新.论语言功能和语言价值观[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5):148-153. 被引量:9
-
1程光炜.《满月儿》创作小史[J].当代作家评论,2016(6):71-80. 被引量:1
-
2杨青云.试论王韵华诗歌创作的生命质感——读《王韵华诗集》[J].躬耕,2005,0(4):51-53.
-
3李若琳.《炸裂志》的主题阐释[J].牡丹,2015,0(6X):33-34.
-
4韩晓谅.七巧 烟烽 唐宛 西夏——谈贾平凹女性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摇曳[J].邯郸师专学报,2002,12(4):24-27.
-
5闫彬彬,黄佳琪.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元素[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1(3):35-36. 被引量:2
-
6刘晓林.歌吟的河流:青海现代汉诗写作掠影[J].青海湖,2013(7):4-9.
-
7大家[J].大家,2017,0(2).
-
8王真.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悲剧性及其意义——从《白鹿原》的人物形象说起[J].绥化学院学报,2010,30(2):101-103. 被引量:1
-
9柳冬妩.在生存中写作:“打工诗歌”的精神际遇[J].文艺争鸣,2005(6):25-38. 被引量:13
-
10黄平.贾平凹与80年代“改革文学”——重读贾平凹“改革三部曲”[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2):43-51. 被引量: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