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话语考--大众文化的兴起与九十年代文学的发生
被引量:2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5-95,共11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参考文献20
-
1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第9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
2王晓明.人文精神讨论十年祭[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1):11-16. 被引量:29
-
3王晓明,张宏,徐麟.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J].上海文学,1993,0(6):63-71. 被引量:200
-
4谢冕 孟繁华.《停止游戏与再度漂流》[J].平民的节日,1991,(5).
-
5李昭醇.《评(废都)的性包装》[J].图书馆论坛,1995,(5).
-
6米兰·昆德拉.《被背叛了的遗嘱》,第48页,孟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
7张钧,徐坤.《另一种价值与深度——徐坤访谈录》,《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第243页,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8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铃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
9赵勇.《追随大腕儿-从崔健王朔张艺谋热看当代青年的偶像崇拜》[J].山西青年,1993,(6).
-
10巴赫金,李兆林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17页.
二级参考文献48
-
1王鸿生.被卷入日常存在──李洱小说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1(4):124-127. 被引量:13
-
2梁鸿.新的小说诗学的建构——李洱论[J].山花,2007(6):132-143. 被引量:3
-
3葛红兵.世纪末中国的审美处境──晚生代写作论纲(上)[J].小说评论,1999(4):4-10. 被引量:10
-
4葛红兵.世纪末中国的审美处境──晚生代写作论纲(中)[J].小说评论,1999(5):11-17. 被引量:4
-
5吴亮.城镇、文人和旧小说——关于贾平凹的《废都》[J].文艺争鸣,1993(6):69-70. 被引量:14
-
6易毅.《废都》:皇帝的新衣[J].文艺争鸣,1993(5):47-49. 被引量:10
-
7贺桂梅.后/冷战情境中的现代主义文化政治——西方“现代派”和80年代中国文学[J].上海文学,2007(4):88-96. 被引量:8
-
8陈晓明.晚生代与九十年代的文学流向[J].山花,1995(1):57-60. 被引量:16
-
9王宏图.后“文革”年代的欲望复苏[J].当代作家评论,2003(6):132-142. 被引量:2
-
10贺桂梅.先锋小说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J].文艺研究,2005(10):11-18. 被引量:32
共引文献360
-
1刘晓慧.重释鲁迅的时代异音——王蒙的鲁迅观及其思想变迁[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4):335-346.
-
2沙垚.制度遗产与农村广场舞兴衰——基于江苏省R县的田野观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1):34-39. 被引量:2
-
3秦桂平.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多重范式[J].探求,2022(3):87-94.
-
4张涛.新世纪官场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J].文艺争鸣,2021(12):148-154.
-
5朱安娜.“牛”之殒与“蝶”之落——从一组关系重读贾平凹的《废都》[J].芒种,2020,0(3):108-112.
-
6张春燕.空间焦虑与90年代文学的话语建构[J].创作评谭,2020,0(1):34-37. 被引量:1
-
7刘泰然.没有完成的个人:90年代文学话语之我见[J].文艺争鸣,2001(4):28-34.
-
8陈义德.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J].美术大观,2008(4):170-171.
-
9吴三冬.不承担责任的名利追求——重读王朔[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60-66.
-
10段君.权威的虚妄——人文精神再研究[J].画刊,2010(9):24-27.
同被引文献17
-
1王德胜.世俗生活的审美图景——对90年代中国审美风尚变革的基本认识[J].思想战线,1998,24(10):25-31. 被引量:17
-
2江冰.论80后文学的网络特征[J].文艺评论,2005(6):21-26. 被引量:18
-
3邱运华.外位性理论与巴赫金文艺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2006(2):109-115. 被引量:5
-
4迈克·费瑟斯通.《消费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第65页,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
5[德]马克斯·霍克海姆,特奥多·威·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第131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
6罗钢.《探索消费的斯芬克司之谜》,第27页,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
7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第189页,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8埃里希·弗洛姆.《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第31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
9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99.
-
10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二级引证文献6
-
1周沭红.大众文化下网络小说的消费特质与艺术价值——从艾米的《山楂树之恋》谈起[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2(5):8-11. 被引量:3
-
2赖敏,高力.网络文学生成、发展的文化归因[J].中华文化论坛,2011(5):48-52. 被引量:1
-
3胡意利.影视剧对网络小说改编之原因探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22):139-139. 被引量:7
-
4邵萍.苦涩而温情的戎装之旅——评《我的军营我的梦》[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3):391-394. 被引量:1
-
5贺仲明.在纷繁和多元中奋勇前行——略论金春平的文学批评[J].南方文坛,2020(3):36-38.
-
6王丽霞,张敏.大众文化消费视角下中国古代戏剧经典的重构路径探索——以《西厢记》为例[J].中国文化论衡,2022(2):212-221.
-
1江磊.苦中作乐和不知痛苦的作乐——浅谈《兄弟》中的话语系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8):99-100.
-
2孙春旻,李完娴.故事与情节 象征与隐喻——析盛可以《白草地》的内涵与程序[J].写作,2012(9):6-9.
-
3李若薇.电影《贝奥武甫》的象征与主题[J].电影评介,2009(9):50-50. 被引量:3
-
4焦红涛.由《日光流年》看阎连科小说的叙事美学[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21(3):28-31.
-
5何亚丹.解构“山寨百家讲坛”——从福柯知识权力话语和巴赫金狂欢话语视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4(1):165-166.
-
6褚艳红.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的美学特征[J].大众文艺(艺术版),2008(1):19-21. 被引量:4
-
7万曦.超越与新生——浅读《浮士德》文本中的狂欢文化[J].巢湖学院学报,2008,10(2):78-81. 被引量:2
-
8欧阳静.真实与荒谬的寓言性书写——读阎连科《炸裂志》[J].艺术科技,2015,28(7):130-131.
-
9刘剑.对“人”的发现和疏离——巴赫金《拉伯雷研究》狂欢话语的意义与局限[J].贵州社会科学,2011(5):76-83.
-
10陈蕾.魔幻与现实的交响——解读《百年孤独》[J].才智,2009,0(19):194-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