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易传》符号解释视域下的儒道互补会通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林忠军在《山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脱离卜筮语境的易文本符号,意义不确定,为后世解释者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自由的理解和解释的空间,此为易文本符号成为儒道两家的文本和思想重要源头的原因。作为易文本解释之作《易传》不可能脱离文本、完全按照早期儒家已有思想解释,而是必然要选择儒道两家观点、思想和思路。《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主要取决于易文本阴阳符号,从方法论和哲学体系建构框架为儒道两家融合提供了可能性,而“见仁见智”承认了前理解存在和以前理解为前提形成合理的偏见,展现了儒家在易学解释中严谨的易学态度和宏大宽厚的学术视野,最终指向儒道兼收并蓄,避免了儒家在解释道时走向任何一端,这是《易传》之所以能够超越了儒家自身、融儒道两家为一的主要原因。
出处 《新华文摘》 2009年第17期159-159,共1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