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明清印学的南北宗问题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董其昌等提出绘画南北宗说,影响了后世三百多年中国艺术的发展。篆刻是最早引入绘画南北宗学说的领域之一,形成了具有丰富理论内涵的印学南北宗思想。明清以来的文人印学理论其实是在南北宗学说影响下产生的,浙派和徽派两家的形成和发展也打上了南北宗学说的深深印迹。"印学南北宗"的概念由本文第一次提出。
作者
朱良志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4-125,共12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关键词
南北宗
印学
明清
中国艺术
董其昌
学说
学理论
绘画
分类号
J292.4 [艺术—美术]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7
共引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37
1
王守谦.《序范孟嘉韵斋印品》,韩天衡编.《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西冷印社1996年版,第511页.
2
秦爨公.《印指》,韩天衡编.《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第169页.
3
朱简.《印经》,韩天衡编.《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第139页.
4
朱简.《(印品)自序》,韩天衡编.《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第451页.
5
沈仲.《论印绝旬》,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神州国光社1936年版.
6
陈继儒.《<印品>序》,韩天衡编.《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第452页,第451-452页.
7
陈继儒.《眉公杂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1977年版.
8
李修易.《小蓬莱阁画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34年版.
9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下册,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
10
周应愿.《印说》,赵宦光.《篆学指南》,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三集第一辑.
共引文献
3
1
吴云峰.
从“稼孙多事”到“巧拙”论辩[J]
.新视觉艺术,2011(2):48-49.
2
陈国成.
古代印论中复古思想研究[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5):95-100.
被引量:3
3
朱天曙.
书印相通与金石趣味——兼论当代篆刻创作的审美语境[J]
.文艺研究,2013(11):126-132.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18
1
张明学.
赵之谦篆刻艺术研究初探[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0(S2):215-217.
被引量:1
2
左家奇.
标新立派 善于创新——论赵之谦篆刻创新思想与实践[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5(3):7-11.
被引量:2
3
张丽娉.
赵之谦的金石交及其同浙派的关系[J]
.收藏家,2008(7):61-64.
被引量:2
4
阴胜国.
赵之谦与晚清印学之变[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5):32-36.
被引量:1
5
赵洲.
试论赵之谦篆刻边款的创新性[J]
.书法赏评,2014(2):54-60.
被引量:2
6
武蕾,孙志宜.
赵之谦印学思想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11):190-192.
被引量:2
7
王梦笔.
赵之谦篆刻及其印学思想[J]
.中国书法,2015(5):197-198.
被引量:1
8
邹涛.
赵之谦在日本的作品状况及其影响[J]
.中国书画,2016(8):31-33.
被引量:1
9
田谧,王浩,杨帆.
赵之谦早期交游与其篆刻风格流变之关系[J]
.中国书画,2016(8):34-41.
被引量:3
10
林章松.
赵之谦存世印谱浅说[J]
.中国书画,2016(8):42-43.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李永辉,杨国栋.
赵之谦篆刻艺术研究综述[J]
.中国书法,2020(3):56-74.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刘德卿.
2020年度山东省美术学研究述要[J]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22(6):68-77.
2
温玉鹏.
《三老讳字忌日记碑》初拓本考述[J]
.中国书法,2024(7):163-167.
1
陈国成,刘传林,王燕祯.
明清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流派思想[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0(5):141-144.
2
仝涵琦,宋力.
董其昌“南北宗论”初探[J]
.学理论,2010(9):65-66.
被引量:1
3
杨凤仪.
文人与印章的艺术化——论印章由实用向艺术的转化[J]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8(1):40-41.
4
王琪森.
印学人生——韩天衡篆刻艺术的文化学意义[J]
.上海艺术家,2000(4):117-119.
5
谢孝珍.
关于中国油画的几点思考——从研究印象主义绘画的角度入手[J]
.艺术品鉴,2015,0(8):151-151.
6
宋静.
“和”与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J]
.文艺研究,2004(2):154-155.
被引量:1
7
孙慰祖作品赏鉴[J]
.航空港,2009,0(10):76-77.
8
宋文雯.
古代印学理论对当代刻字艺术的启示[J]
.美术大观,2016(3):75-75.
9
颜以琳.
印学"气力论"探析[J]
.中国书法,2016(15):177-180.
10
夏俊.
甘旸《印正附说》产生的时代背景[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2):83-83.
文艺研究
2009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