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普洱文化的界定及其个性特征探析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普洱文化是以普洱命名的区域文化,与云南文化存在共性,也有其个性特征:从历史角度看,是原生性文化;从文化分布格局看,是蜂窝状文化群落;从文化流变看,是多元文化的聚合涵容;从文化类型看,是适应性的自然生态文化;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是边缘文化和通道文化。
作者
李娅玲
机构地区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出处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4期32-37,共6页
Journal of Simao Teachers' College
关键词
普洱文化
原生性
蜂窝状
聚合涵容
自然生态
边缘
通道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2
1
李昆声.
1949年以来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考古的主要成就[J]
.云南社会科学,2004(2):108-113.
被引量:9
2
陈三阳,裴盛基,许建初.
西双版纳勐宋哈尼族传统管理与利用棕榈藤类资源的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1993,15(3):285-290.
被引量:12
二级参考文献
7
1
賈駿.
介绍‘文物参考资料’[J]
.文物,1953(7):119-122.
被引量:7
2
郑良.
云南昭通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J]
.人类学学报,1985,4(2):105-108.
被引量:4
3
裴盛基,陈三阳.
中国棕榈科植物新资料[J]
.植物分类学报,1989,27(2):132-146.
被引量:13
4
欢迎订阅《人类学学报》[J]
.人类学学报,2006,25(3):266-266.
被引量:1
5
裴盛基,中国植物志.13.第1分册,1991年
6
裴盛基,1990年
7
许再富,云南植物研究,1991年,13卷,4期,283页
共引文献
19
1
管于琴,陈书坤,郭辉军.
森林生态环境的利用和模拟——西双版纳当地民族天然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2000,22(S1):113-122.
被引量:5
2
廖春华.
云南彝族、佤族、德昂族传统文化习俗与森林资源关系的调查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0-14.
被引量:5
3
王文成.
元谋人与东方人类的起源[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4):17-20.
被引量:1
4
满良,张新时,日古嘎.
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对保育生物多样性的贡献[J]
.云南植物研究,2008,30(3):360-370.
被引量:5
5
孟少武,陈三阳.
勐宋Sangpabawa中棕榈藤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J]
.广西植物,1998,18(2):100-104.
被引量:1
6
文国勋.
云南古代的不对称形铜钺[J]
.四川文物,2010(6):31-36.
被引量:4
7
李和.
云南文山地区少数民族演变史述略[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31(2):73-77.
8
王建华,许建初,裴盛基.
西双版纳勐宋哈尼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态系统多样性管理[J]
.生态学杂志,2000,19(2):36-41.
被引量:19
9
满良,张恒,赵玲.
蒙古族传统生态教育文化对草地资源保育和可持续利用的作用——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例[J]
.草业科学,2014,31(1):187-192.
被引量:2
10
李荣生,刘杏娥,尹光天,杨锦昌,邹文涛,杨淑敏.
中国大陆藤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世界竹藤通讯,2014,12(2):35-38.
同被引文献
9
1
胡绍华.
傣族土司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傣族社会历史的影响[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4(2):30-35.
被引量:5
2
戴红亮.
试析傣族社会制度和土地制度对傣语地名命名的影响[J]
.修辞学习,2005(4):32-35.
被引量:4
3
王文.
中国少数民族语地名文化[J]
.中国地名,2002(5):4-6.
被引量:3
4
戴红亮.西双版纳傣语地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
5
戴红亮.
试论傣族宗教对傣语地名命名的影响[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60-64.
被引量:3
6
王晶晶.
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7).
被引量:6
7
李晓文.
普洱傣族佛教建筑及其文化保护功能[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4):65-67.
被引量:1
8
赵寰熹.
试论民族语言对历史文化和地名研究的影响[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33-136.
被引量:3
9
张馨月.
傣族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文化[J]
.现代交际,2011(2):62-63.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李昳华.
傣族地名在普洱少数民族地名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因[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8(2):54-5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王晓艳.
从坝区到山地:土卡河村傣族的生计变迁与文化模式[J]
.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2015(2):234-249.
1
李娅玲.
普洱文化的地位和研究价值刍论[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4):65-67.
2
沈涛.
略论辽宁千山道教文化流变[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7):186-186.
被引量:1
3
柯慧俐.
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儒家文化圈的形成[J]
.学理论,2014(27):144-145.
被引量:1
4
刘锦玲.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化[J]
.时代人物,2008,0(8):184-185.
5
段胜峰,李敏敏,张昱文,方晓风,郝大鹏,曹增节,魏浩波,陈政,马泉,陆新之,谢亚平,贝恩格·科睿格,苟莹.
“腹地智慧:站在西部看中国设计”学术论坛[J]
.当代美术家,2016(2):72-75.
6
陈希.
服饰文化流变的解读[J]
.美术观察,2007(6):112-112.
被引量:6
7
苏娜.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注重对外文化交流——中华文化“走出去”之我见[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4):97-97.
8
冯凌云.
巫山文化传承的探析[J]
.青年时代,2016,0(21):13-13.
9
程义伟,邓丽.
辽宁地域文化的生态流变[J]
.清明,2007(4):200-202.
被引量:2
10
姚满林.
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逻辑[J]
.太原大学学报,2013,14(3):24-27.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