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夏季奶牛管理中热应激的控制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长期以来,奶牛热应激一直影响着奶牛业的发展,国内外专家很早就开始研究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将讨论热应激的原理,热应激对奶牛的不利影响以及如何缓解奶牛热应激。
作者
徐志足
陈军
丁威
石晶晶
机构地区
江苏镇江长江乳业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中国畜禽种业》
2009年第8期67-69,共3页
The Chinese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关键词
奶牛
热应激
控制
分类号
S858.23 [农业科学—临床兽医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99
同被引文献
28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5
参考文献
10
1
张继红,张佩华,贺建华.
缓解奶牛热应激的营养调控措施[J]
.中国奶牛,2006(11):14-17.
被引量:9
2
沈赞明,张荣飞,陈峰,陆天水.
复合半胱胺盐酸盐对泌乳后期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J]
.中国畜牧兽医,2004,31(8):9-10.
被引量:9
3
陈志伟.
奶牛热应激与营养调控研究进展[J]
.中国奶牛,2004(3):23-25.
被引量:17
4
张治国,李凯,王钰樱,翟铁鹰.
浅析如何减轻奶牛夏季热应激[J]
.河北畜牧兽医,2002,18(7):30-31.
被引量:4
5
秦立虎.
奶牛的热应激反应及其对策[J]
.中国乳业,2002(6):31-33.
被引量:2
6
于振洋,孟庆文,李风春.
夏季奶牛热应激的预防措施[J]
.饲料研究,2000,23(4):37-38.
被引量:7
7
梁学武.
缓解奶牛热应激的措施[J]
.畜牧与兽医,1999,31(S1):48-49.
被引量:3
8
何华.
预防奶牛热应激的饲养方法[J]
.上海奶牛,1996,19(2):14-17.
被引量:3
9
李如治.
奶牛热应激研究现状[J]
.中国奶牛,1995(4):38-40.
被引量:52
10
马玉胜,朱国生,李华芬.
夏季用石灰浆喷涂牛舍顶及外壁对减轻泌乳牛热应激的试验效果[J]
.中国奶牛,1994(4):50-51.
被引量:10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谭永龙,纪军,张云.
益康“XP”缓解奶牛热应激应用效果观察[J]
.湖北畜牧兽医,2004,25(4):51-52.
被引量:4
2
李秋凤,李建国,韩永利.
日粮阴阳离子平衡对高温环境中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J]
.畜牧兽医学报,2004,35(5):498-504.
被引量:17
3
王前,林玲,陈惠珍.
主要气候因子对广州地区黑白花奶牛产奶量的影响[J]
.中国畜牧杂志,1993,29(2):25-26.
被引量:14
4
梁学武,张龙涛,刘庆华,韩国林,陈新华,鲍若虹.
热应激期奶牛日粮酵母铬的添加效应[J]
.动物营养学报,2005,17(3):63-63.
被引量:7
5
李建国,曹玉凤.
缓解奶牛热应激的综合调控措施[J]
.中国奶牛,1996(4):38-39.
被引量:10
6
刘瑞生.
简述奶牛热应激综合症的研究进展[J]
.中国奶牛,1996(4):55-57.
被引量:15
7
McLeod K R,et al.J Anim Sci,1997,75(11):3026-3037.
8
McElwain K V,et al. Life Sci,1999,64(24):2233-2238.
9
Xiao D,et al. Gen Comp Endocrinol, 2003,134(3):285-295.
10
Yudkoff M,et al.N Engl med,1981,304:141-145.
共引文献
99
1
吕东海,夏东,李如治.
高温对牛生殖内分泌及繁殖性能的影响[J]
.畜牧与兽医,2000(z1):11-16.
2
霍永久,夏东,李如治,谭志明,谢伍生.
日粮钾水平对乳牛红细胞钾含量的影响[J]
.畜牧与兽医,2000(z1):36-38.
3
魏学良,尹思明,张家骅,张荣强,何永庆,杨铭惠,张华利.
“家畜微电脑自控喷雾降温装置”对奶牛热应激防制效果考核[J]
.黄牛杂志,2004,30(4):4-6.
被引量:3
4
何英俊.
热应激对荷斯坦牛的危害与调控[J]
.黄牛杂志,2004,30(4):33-36.
被引量:2
5
吕忠海,刘宏波,王桂玲,颜培实.
南京地区奶牛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分析[J]
.家畜生态,2004,25(3):37-39.
被引量:4
6
阎小艳,李新浩,阎晓晖.
奶牛热应激[J]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4,21(9):42-44.
被引量:20
7
闫晓刚,周贵,李卓卿.
奶牛酒精阳性乳症的病因与防治[J]
.吉林畜牧兽医,2004,26(11):35-37.
被引量:4
8
何英俊.
热应激对荷斯坦奶牛的危害与调控[J]
.中国畜牧杂志,2005,41(3):48-50.
被引量:4
9
魏学良,张家骅,王豪举,晏梅,孙凤清,杨铭惠,尹思明.
高温环境对奶牛生理活动及生产性能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13-15.
被引量:75
10
吴德峰,胡美华,黄建晖,翁顺太,李金明,池雪林,颜文卿,刘晨.
抗热应激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和小白鼠热应激模型ACTH指标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2):255-259.
被引量:21
同被引文献
28
1
屈军梅,李文平.
奶牛热应激及其防治对策[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04,25(5):51-53.
被引量:17
2
李如治.
奶牛热应激研究现状[J]
.中国奶牛,1995(4):38-40.
被引量:52
3
王长巨.
夏季奶牛管理要点[J]
.中国奶牛,2006(5):59-60.
被引量:3
4
张玉,张新慧,李跃.
环境因素对奶牛的影响[J]
.中国奶牛,2006(8):47-48.
被引量:9
5
孙桂芬.
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及预防措施[J]
.广东奶业,2006(3):5-8.
被引量:6
6
张继红,张佩华,贺建华.
缓解奶牛热应激的营养调控措施[J]
.中国奶牛,2006(11):14-17.
被引量:9
7
周传社,谭支良,赵陈锋.
奶牛热应激的生理机制及其调控[J]
.家畜生态学报,2006,27(6):173-177.
被引量:19
8
张居农,林松涛,谢鹏贵.
奶牛热应激的发生与预防[J]
.乳业科学与技术,2007,29(1):49-52.
被引量:10
9
赵万明.
奶牛热应激的预防与控制[J]
.中国草食动物,2007,27(2):66-66.
被引量:1
10
马燕芬,陈志伟.
热应激牛初乳对新生犊牛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研究[J]
.饲料工业,2007,28(13):26-28.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3
1
林代俊.
减轻奶牛热应激的综合技术措施[J]
.畜牧兽医杂志,2011,30(3):49-52.
被引量:1
2
李明振,张瑞华,张克春,黄克和.
夏季气候因素对荷斯坦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中国奶牛,2015(7):10-13.
被引量:3
3
龙艳丽,王强.
奶牛热应激及其防控措施[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5):112-11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5
1
高玉红,李宏双,张亮,邱殿锐,郭建军,吴广军,李晓滨.
犊牛岛温湿参数的四季动态变化研究[J]
.家畜生态学报,2016,37(4):62-67.
被引量:1
2
卡力比夏提.艾木拉江,周玉东,闫书平,哈力旦.阿合买提,赵红琼.
温度变化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运动的影响[J]
.中国畜牧兽医,2016,43(8):2060-2065.
被引量:6
3
杜超,甄玉国,KERTZ Alois Francis,沈旖帆,卜登攀.
不同物理形态开食料对犊牛生长发育、瘤胃发酵及血液指标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2017,29(6):2153-2161.
被引量:6
4
王贝贝,释凯,刘建新,刘红云.
干奶期热应激对奶牛新生犊牛机体健康及头胎母牛繁殖与产奶性能的影响[J]
.中国畜牧杂志,2017,53(9):8-11.
被引量:2
5
杨敏,李亚南,田雨,连红,李莲.
夏季不同类型牛舍对泌乳中期奶牛热应激和生产性能的影响[J]
.畜牧与兽医,2021,53(5):37-41.
被引量:7
1
何兰花,李月娥.
哺乳母猪夏季泌乳量的模拟试验[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7):35-36.
被引量:1
2
段宏安.
家禽应激的控制[J]
.国外兽医学(畜禽疾病),1996,17(1):19-20.
被引量:1
3
顾方鸿.
肉鸡生长应激的控制[J]
.中国家禽,1993,15(3):15-15.
4
王士平,曲志建.
北方冬季奶牛管理的要点[J]
.养殖技术顾问,2013(2):14-14.
被引量:2
5
甘生文.
浅谈奶牛的繁殖管理技术[J]
.黑龙江动物繁殖,2009,17(1):16-17.
6
杨红飞.
浅谈肉牛瘤胃的消化特点及夏养奶牛管理措施[J]
.农民致富之友,2013(11):111-111.
7
卢国华,田美焕,叶莉.
张家口市奶牛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当代畜禽养殖业,2013(10):55-56.
8
黄正平,张慧林,刘小林.
奶牛繁殖疾病的调控[J]
.畜牧兽医杂志,2009,28(1):52-55.
被引量:6
9
黄三霞,郝耀,赵辉.
加强奶牛管理 提高牛奶品质[J]
.当代畜禽养殖业,2010(6):28-29.
10
丁建臣.
奶牛管理中的误区[J]
.北方牧业,2013(18):27-27.
中国畜禽种业
2009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