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认同·娱乐·迷思——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符号分析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2008年8月8日晚8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隆重举行。本文就开幕式的符号形式、内容和功用进行分析。首先分析这一仪式符号对中华民族的具象化及其引起的民族认同,其次阐述开幕式的仿像逻辑及其娱乐功用,最后从奇观视角探讨开幕式的迷思。
作者
曾庆香
张敏
机构地区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出处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23,共3页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众传播符号研究"(项目批准号08CXW010)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北京奥运会
开幕式
符号分析
仿像
奇观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6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184
同被引文献
55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03
参考文献
10
1
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2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睿人译.《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6,83页.
3
《老谋子错把鉴缶当乐器--学者章立凡、易剑东给开幕式挑刺》,《东莞时报数字报》,2008年8月10日.
4
支宇.
类像[J]
.外国文学,2005(5):56-63.
被引量:27
5
[法]鲍德里亚著:《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6
[法]居伊·德波.《奇观社会》,参见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62页、第15页、第59、64、62页、第44页.
7
国外网友对奥运会开幕式图片的评论,天涯论坛.
8
腹黑妞儿:《从景观社会到媒体奇观》,新浪博客.
9
张一兵.
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43(1):5-17.
被引量:152
10
王蒙:《热场面中的冷思考》,《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8月20日第一版.
二级参考文献
16
1
凯尔纳 贝斯特 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2
贝斯特 科尔纳.《后现代转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3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第73页.
4
Jean Baudrillard.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trans.Lain Hamihon Grant,SAGE Publications,1993.
5
Jean Baudrillard.Simulacra and Sireulation.Trans Sheila Faria Glase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6
Mark Poster.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7
Richard J. Lane. Jean Baudrillar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8
Douglas Kellner. Jean Baudrillard : From Marxism to Postmodernism and Beyon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9
杰姆逊 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0
鲍德里亚 仰海峰 译.生产之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共引文献
184
1
聂韬.
表现还是再现?——《王者荣耀》对游戏角色塑造的解构与反思[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0(2):207-218.
被引量:3
2
高然.
城市权利与当代艺术的空间生产[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0(1):287-298.
被引量:1
3
马立明,黄泽敏.
从景观到造梦:传播学视阈的“元宇宙”与伦理反思[J]
.新媒体与社会,2022(1):123-135.
被引量:3
4
曾昕(译).
网红城市的景观传播、主体联动与人文价值研究——淄博、哈尔滨、天水等城市特色文旅活动火爆“出圈”现象解析[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24(3):64-68.
被引量:2
5
张霁月.
奇观电影背后的文化因素[J]
.社会科学,2007(8):157-159.
被引量:9
6
石培玲.
文化同一性的危机与中亚民族主义的认同困境[J]
.学术界,2007(2):285-292.
被引量:3
7
牛磊磊.
浅析《时震》狂欢化的艺术思维[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8(8):107-110.
被引量:1
8
高字民.
从影像到拟像——图象时代视觉审美范式的变迁[J]
.人文杂志,2007(6):119-124.
被引量:9
9
彭兆荣.
人类学视野中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以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为例[J]
.音乐研究,2008(1):27-34.
被引量:11
10
罗慧林.
都市景观:西方想象和现实消费的缝合体——中国当代文学“都市怀旧”现象反思[J]
.天津社会科学,2008(4):103-108.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
55
1
崔玉霞.
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底蕴[J]
.农业考古,2009(3):162-166.
被引量:27
2
翟丽霞.
当代符号学理论溯源[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4):49-51.
被引量:9
3
汤筠冰.
被观看的中国国家形象——北京奥运会的视觉文化传播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10,31(2):20-24.
被引量:15
4
史建海.
符号学与认识论[J]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5(4):80-85.
被引量:1
5
C.皮尔逊,V.斯拉米卡,张悦校.
信息学是符号学学科[J]
.国外社会科学,1984(1):47-47.
被引量:1
6
T.谢拜奥克,王祖望.
符号学的起源与发展[J]
.国外社会科学,1981(5):61-65.
被引量:5
7
邵静.
媒介仪式:媒介事件的界定与仪式化表述——以我国的春节联欢晚会为范本[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16(4):6-9.
被引量:29
8
陈力丹.
符号学:通往巴别塔之路──读三本国人的符号学著作[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3(1):70-73.
被引量:8
9
周宪.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J]
.文艺研究,2005(3):18-26.
被引量:365
10
黄柏权.
土家族爱国传统研究述论[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4):83-87.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5
1
庹继光.
土家族“过赶年”的传播学解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2):143-146.
被引量:2
2
邵培仁,范红霞.
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J]
.当代传播,2010(3):15-18.
被引量:97
3
胡易容.
传播符号学的历史语境与中国路径[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6):13-18.
被引量:4
4
李兆宁,王雷.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冰雪表达——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符号学分析[J]
.浙江体育科学,2023,45(4):32-37.
5
钟莹.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国家形象的视觉呈现——基于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分析[J]
.声屏世界,2024(6):14-16.
二级引证文献
103
1
宋琳琳,孙明宇.
“网络仪式”:重大舆情引导的新范式[J]
.新媒体研究,2021(4):5-7.
2
张巧霖.
人格测试建构使用者身份认同研究——基于MBTI测试深度使用者的扎根探索[J]
.数字出版研究,2023,2(S02):142-149.
3
徐爱华.
论企业礼仪文化的功能与构建[J]
.现代营销(下),2011(2):5-6.
被引量:5
4
姜翠英.
浅析方言节目对地方文化塑造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以陕西电视台《都市碎戏》为例[J]
.大江周刊(论坛),2011(4):9-10.
被引量:1
5
曾照军.
当代社会的媒介与仪式的交融[J]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6):51-53.
6
李景龙,胡美玲.
从《失恋33天》看影视产品营销的新路径[J]
.新闻世界,2012(5):144-145.
被引量:1
7
梁晓凤,胡绍华.
浅论土家族年俗对民族认同的双重效果[J]
.三峡论坛,2012(2):28-30.
8
高盛楠.
网络恶搞:大众的狂欢还是青年亚文化的游击战[J]
.今传媒,2012,20(7):56-58.
被引量:1
9
徐爱华.
春晚:传统节日的现代仪式变迁[J]
.青海社会科学,2012(3):120-124.
被引量:5
10
白晓清.
央视年度性节目与受众接受心理分析[J]
.新闻传播,2012(9):84-85.
1
张芹,张伟.
娱乐化认同——《建国大业》的符号分析[J]
.三峡论坛,2010(4):122-125.
被引量:2
2
刘徽.
电视剧立台现象辨析[J]
.声屏世界,2004(9):31-32.
3
钟新,张子晗.
“重真情 尚大义”——央视“新春走基层”报道传播符号分析[J]
.新闻与写作,2017(4):64-66.
4
皮海兵,李益.
网络文化的关键词:仿像[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33(4):8-10.
5
戴东方.
数字仿像[J]
.创意与设计,2013(3):50-55.
6
于全义.
传媒对消费主义的构造和抵制[J]
.青年记者,2011(11Z):19-20.
7
沈小洁.
浅议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技巧的培养[J]
.魅力中国,2011(4):214-214.
被引量:1
8
皮海兵.
艺术真实:具象、影像和仿像[J]
.新闻界,2011(5):35-39.
被引量:2
9
蔡馥谣.
西方新闻周刊镜像下的中国形象——基于1949-2013年德国《明镜》周刊封面的中国符号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4):71-78.
被引量:4
10
李晓曦.
电视谈话节目的符号学解读——《康熙来了》非言语符号分析[J]
.视听,2010,0(2):6-9.
当代传播
200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