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死亡意识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一 “死亡意识”作为一个名词,它只是一种能指,指的是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对死亡的认识和体验,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存在的普遍意识,它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而“死亡意识”的所指则是丰富多样的,也难以有一个固定的内涵,它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每个不同的个体基于自己的主体情况都有不同的死亡意识,而且可以肯定地说,在每个人之间也决不会存在完全一致的死亡意识。
作者
刘自然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
出处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8-21,共4页
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关键词
死亡意识
生命个体
个人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5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35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陈太胜.
死亡意识与鲁迅的人生思想和文化思想[J]
.鲁迅研究月刊,2000(12):38-43.
被引量:3
2
郁达夫.文艺赏鉴上之偏爱价值[A].郁达夫全集(卷5)[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91.
3
刘艳.
个体生命审视与民族国家思考的双重表达——中国现代作家的孤独体验[J]
.理论学刊,2007(5):121-125.
被引量:4
4
方长安.
死亡之维与新诗研究反思[J]
.江汉论坛,2004(8):67-69.
被引量:4
5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9..
二级参考文献
45
1
黄爱华,骆晓荣.
郁达夫的“变态艺术人格”及其成因[J]
.学术月刊,1999,31(7):67-74.
被引量:4
2
杨剑龙,郑战兵.
郁达夫个性心理机制及其小说的感伤基调[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5(4):33-37.
被引量:2
3
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55.
4
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55.
5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卷第246页.
6
.《论语·先进》[M].,..
7
.《两地书·二》[A]..《鲁迅全集》第11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5页.
8
.《庄子·大宗师》[M].,..
9
.《论语·里仁》[M].,..
10
.《论语·泰伯》[M].,..
共引文献
235
1
焦红光,孙玉霞.
重释“历史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2004(5):17-19.
2
钱雯.
中西小说时空观比较[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2(5):70-72.
被引量:1
3
张勇.
突围与建构——再论创造社“转向”[J]
.中国文学研究,2004(4):99-102.
被引量:1
4
严春友.
中国哲学的强解释学特征[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00-106.
被引量:5
5
王纪波.
思与诗的舞蹈——嵇康的境界论与海德格尔的栖居选择[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2):160-163.
6
苏志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实践论解读[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1):55-59.
被引量:3
7
肖娅曼.
汉语“是”的形而上学之谜——“是”为什么发展为判断词?[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22-26.
被引量:5
8
辛继湘.
试论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
.高等教育研究,2005,26(3):64-68.
被引量:146
9
王淑萍.
信念在科学问题的提出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J]
.前沿,2005(7):180-182.
被引量:3
10
冯建军.
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6-90.
被引量:84
同被引文献
7
1
颜青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定义[J]
.医学与哲学,2004,25(7):45-46.
被引量:3
2
冯照祥,蔡红星.
论生死观演变的哲学意义[J]
.道德与文明,2000(3):53-55.
被引量:5
3
吉广庆.
中西方文化之死亡观探析[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3):42-45.
被引量:9
4
张贤亮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5
徐艳华.论张贤亮的小说创作及其死亡.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李军华.
中国古代死亡婉语映射的社会人文观念[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1):158-160.
被引量:6
7
梁琳.
“儒、道、佛”生死观认识与比较[J]
.学理论,2009(11):27-28.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3
1
张梅静.
论《绿化树》中的死亡意识[J]
.管理观察,2010(9):209-209.
2
杨雪.
明人的死亡观——以《剪灯新话》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2015(5):54-55.
3
王慧敏.
中西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比较[J]
.北方文学,2019,0(15):88-89.
1
安学珍.
论死亡的美学价值[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41-43.
2
韩进海.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J]
.现代交际,2016(23):121-122.
被引量:1
3
张建杰.
与李白相识[J]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5(4):48-48.
4
焦红乐,位俊达.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张力美[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5):90-92.
5
教师生命意识[J]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0(3):21-21.
6
赵良.
参与式教学:让学生自信地说外语[J]
.新课程(综合版),2012(2):54-55.
7
赵俊萍.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理论和方法[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29(4):36-38.
8
谌黔萍.
领导者的凝聚力从哪里来?——行政领导艺术初探[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16(9):32-34.
9
张智慧.
创新: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J]
.文教资料,2006(22):35-36.
10
梁静.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角色扮演[J]
.科教导刊,2013(5):216-217.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