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国外玉米种质在东北地区的利用与改良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论述东北地区从70年代以来从国外引进玉米种质资源概况、利用方式及改良效果。东北地区利用国外种质先后育成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有2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0.24亿公顷,共增产玉米90多亿千克,创造社会效益90多亿元。
作者
孙发明
徐艳荣
候宗运
焦仁海
刘兴二
机构地区
吉林省农科院玉米所
出处
《农业与技术》
2009年第4期33-36,共4页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玉米
种质资源
引进
利用
改良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5
同被引文献
61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28
参考文献
5
1
黑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家作物品种志[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
2
吉林省农科院,吉林省种了公司.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志[M].吉林科技出版社,1988.3(1).
3
孙发明,岳尧海,焦仁海,刘兴贰,徐艳荣.
78599选系及其衍生系种质对我国玉米育种的影响[J]
.种子科技,2008,26(2):34-37.
被引量:12
4
孙发明,李凤任,陶占山.
国外玉米种质资源在吉林的利用与贡献[J]
.玉米科学,1998,6(3):35-38.
被引量:10
5
何代元,周联东,刘经纬,何琴.
浅淡美国玉米种质在中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J]
.种子科技,2009,27(1):20-21.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20
1
孙发明,宋连成,吴桂芹,金应世.
耐密型玉米品种的研究和应用动态[J]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1991,18(2):9-12.
被引量:2
2
焦仁海,刘兴贰,孙发明,张志军,齐瑞,高智明.
浅谈78599种质杂种优势模式[J]
.玉米科学,2004,12(3):52-54.
被引量:24
3
高翔,祝云芳,孙章和,赵晓燕,徐燕,彭忠华,沈建华,陈泽辉.
Lan杂优群Mo17亚群选系及其衍生系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J]
.种子,2005,24(2):75-77.
被引量:6
4
孙发明,于明彦,吴桂芹,金应世.
吉林省玉米杂交种的发展趋势和探讨[J]
.延边农学院学报,1993,15(3):193-197.
被引量:3
5
高翔,陈泽辉,祝云芳,赵晓燕,沈建华,曹绍书.
美国Reid种质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20-123.
被引量:28
6
刘兴贰,孙发明,焦仁海,徐艳荣,曹宏丽.
玉米自交系吉853的应用和改良[J]
.吉林农业科学,2005,30(5):13-16.
被引量:10
7
李海明,胡瑞法,张世煌.
外来种质对中国玉米生产的遗传贡献[J]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1):2189-2197.
被引量:70
8
孙发明,刘兴贰,徐艳荣,焦仁海,任军,谢丽娜.
高淀粉玉米种质资源的类群划分、应用与创新[J]
.吉林农业科学,2006,31(5):24-27.
被引量:6
9
焦仁海,王绍萍,孙发明,刘文国,刘兴贰,徐艳荣.
吉林省玉米种质基础的分析与归纳[J]
.玉米科学,2006,14(1):21-25.
被引量:25
10
张雪清,李万良,张岩,高敬伟.
玉米品种权申请的统计与分析[J]
.玉米科学,2007,15(1):147-149.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25
1
代秀云,王薪淇,吴凤新,周小辉,何欢,岳尧海,高嵩,孟令聪,侯国生,焦仁海.
国外玉米杂交种在我国育种中的应用[J]
.东北农业科学,2024,49(3):1-4.
2
孙发明,才卓,杨贤成,孙德智,张玉欣.
高淀粉玉米品种的选育与推广[J]
.玉米科学,2004,12(z1):7-9.
被引量:17
3
徐青松,徐劲松.
引种美国玉米杂交种的分析与思考[J]
.玉米科学,2010,18(4):66-70.
被引量:9
4
孙发明,刘兴二,徐艳荣,焦仁海,王秀玲.
我国饲用玉米品种的研究与育种战略[J]
.玉米科学,2005,13(4):46-48.
被引量:17
5
马延华,孙德全,李绥艳,林红,潘丽艳,孔晓蕾,杨国伟,杜优颖.
法国玉米自交系引用潜力评析[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2):8-11.
被引量:4
6
崔爱民,张久刚,张虎,单皓,丁锐钦.
美国种质的引进及利用方式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11,57(3):97-99.
被引量:6
7
雷晓兵,赵保献,梁晓伟,李林,陈润玲,卫勇强,赵合林.
浅谈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改良与创新[J]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8):79-80.
被引量:9
8
孙发明,焦仁海,徐艳荣,仲义,侯宗运,代秀云,刘兴二.
玉米兰卡种质在东北地区的应用与创新[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15.
被引量:7
9
于翠红,高增玉.
河北省玉米生产现状及主推品种分析[J]
.河北农业科学,2012,16(2):22-27.
被引量:33
10
王秀凤,景希强,王孝杰,葛立胜,景小鹏,姚永祥,陈瑞林.
PN78599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J]
.玉米科学,2012,20(4):50-52.
被引量:18
同被引文献
61
1
初振东,谢瑞芝,李少昆,王克如,刘武仁,郑金玉.
东北春玉米耐老化膜覆盖及留高茬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效应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2):70-72.
被引量:5
2
黎裕,王天宇.
我国玉米育种种质基础与骨干亲本的形成[J]
.玉米科学,2010,18(5):1-8.
被引量:107
3
任纬,张长春,严康,杨旭东.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的探讨[J]
.玉米科学,2010,18(5):39-41.
被引量:10
4
王媛,方修琦,徐锬.
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产量”计算方法的探讨[J]
.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531-536.
被引量:68
5
陈隆勋,周秀骥,李维亮,罗云峰,朱文琴.
中国近8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
.气象学报,2004,62(5):634-646.
被引量:402
6
王巍,刘兴焱,谭福忠,杨耿斌,杨广东,刘启丰.
高纬度地区极早熟玉米育种的现状与育种策略[J]
.作物杂志,2005(2):57-58.
被引量:8
7
鹿世瑾.
福建花生气候产量分析与未来年景展望[J]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95,10(3):20-25.
被引量:2
8
云雅如,方修琦,王媛,陶军德,乔佃锋.
黑龙江省过去20年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及其气候背景[J]
.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697-705.
被引量:102
9
何秀丽,张平宇,刘文新.
东北地区粮食单产的时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5):360-363.
被引量:35
10
张世煌.
玉米种质创新和商业育种策略[J]
.玉米科学,2006,14(4):1-3.
被引量:89
引证文献
5
1
房茜,吴文祥.
气候变化与技术进步对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J]
.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3):203-205.
被引量:4
2
雷晓兵,赵保献,梁晓伟,李林,陈润玲,卫勇强,赵合林.
浅谈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改良与创新[J]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8):79-80.
被引量:9
3
孙发明,焦仁海,徐艳荣,仲义,侯宗运,代秀云,刘兴二.
玉米兰卡种质在东北地区的应用与创新[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15.
被引量:7
4
孙发明,徐艳荣,仲义,刘兴贰,焦仁海.
玉米瑞德种质在春玉米区的应用与改良[J]
.农业与技术,2014,34(4):109-111.
被引量:2
5
郭峰,段运平,刘守渠,任小燕,王定仙.
特早熟玉米品种并单56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山西农业科学,2019,47(1):27-29.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28
1
赵法成.
夏播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
.种业导刊,2012(2):17-18.
被引量:9
2
胡占菊.
玉米的七分种三分管[J]
.种业导刊,2012(3):31-31.
被引量:1
3
魏亦菲.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J]
.科技与生活,2012(7):92-93.
4
李晓丽,冯俊荣,王志亭,董全雄,刘冬云,高群英,周君,李阳飞,冯大宗,王浩.
玉米新品种先科33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12(12):120-122.
被引量:3
5
张伟强,许波,冯晓曦,许海涛,王友华,张海申,王成业.
黄淮海玉米育种面临挑战及对策探讨——以驻马店市为例[J]
.作物杂志,2013(1):26-31.
被引量:8
6
孙发明,徐艳荣,仲义,刘兴贰,焦仁海.
玉米瑞德种质在春玉米区的应用与改良[J]
.农业与技术,2014,34(4):109-111.
被引量:2
7
张野,孙贵星,杨巍,慈佳宾,崔学宇,任雪娇,杨伟光.
玉米Mo17及其改良系单株产量遗传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4,36(3):265-270.
被引量:13
8
魏根奎.
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
.种业导刊,2014(7):30-31.
9
丛梦露,逯晓萍,张瑞霞,赵建军,薛春雷,杨凯,吴慧,李美娜.
饲用玉米品种合饲2号的选育[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5,43(2):74-77.
被引量:4
10
聂雷,郭忠兴,汪险生,何如海.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重心演变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3):380-386.
被引量:32
1
李光发,李忠南,张淑琴,邬生辉,王越人,许正学.
玉米自交系通A67、B20的利用与改良[J]
.农业科技通讯,2012(9):155-158.
被引量:1
2
胡学安,李玉玲,张效梅.
黑玉米资源的利用与改良[J]
.作物品种资源,1999(1):8-9.
被引量:17
3
彭忠华,周国富,戴保威,顾金春.
贵州山区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与改良探讨[J]
.种子,2004,23(1):38-40.
被引量:4
4
唐晓平.
南充地区老冲积黄泥的利用与改良[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5(2):157-161.
5
李凤莲,马玉树,尔吉辉.
河北省风砂土分布形成特点及利用与改良[J]
.河北林业科技,2000(6):25-28.
6
李建荣,马平儒,刘东川.
宁夏西吉县马铃薯资源优势利用与改良[J]
.宁夏农林科技,2006,47(1):43-44.
被引量:1
7
马平儒.
宁夏西吉县马铃薯资源优势合理利用与改良初探[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16(4):52-56.
8
张健,霍仕平,晏庆九,张兴端,向振凡,余志江,张芳魁,何平,彭方明,熊闻霞.
玉米自交系286-4的利用与改良[J]
.玉米科学,2006,14(6):75-77.
9
边镯,陈远荣,赖志强,蔡小艳.
岩溶区退化土壤的利用与改良[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681-11683.
被引量:1
10
黄秉维.
再论华南坡地利用与改良[J]
.地理研究,1989,8(4):1-8.
被引量:18
农业与技术
2009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