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中国现代派诗对意象主义的接受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运用接受研究的方法,对西方意象派诗歌与中国现代派诗的关系进行了如实清理辩证剖析;认为中国现代派接受外来诗潮的多元格局中,意象派的地位是主要的;中国现代派诗歌在诗艺和诗论等方面吸纳意象主义诗学,并催生现代都市诗的兴起,但在意象的意义、意象营造和意象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文章论述了选择的契机和变异的原因。
作者
陈希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54,共5页
Literary Review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4CZWO13
关键词
意象派诗歌
现代派诗歌
意象主义
中国
接受研究
多元格局
存在差异
意象营造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0
共引文献
104
同被引文献
27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30
1
《胡适留学日记》第四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071-1073页.
2
胡适.《谈新诗》[A]..《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C].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95页.
3
闻一多1923年3月家书,《闻一多全集》庚集,开明书店1948年版.
4
1922年10月-12月给亲友书信[J].新文学史料,1983,.
5
公超.《美国<诗刊>之呼吁》[J].新月,1932,.
6
南星.《谈劳伦丝的诗》[J].文饭小品,(1935).
7
温源宁.《现代英美四大诗人》[J].青年界,1932.
8
徐霞村译.H.D诗二首[J].新时代,1933.
9
施蛰存.《关于本刊中的诗》[J].现代,1932,.
10
孙作云.《论现代派》[J].清华周刊,1935,.
共引文献
104
1
袁洁,韩丽丽.
论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的历史价值[J]
.文教资料,2008(28):152-153.
2
张学员.
《雨巷》新探[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11-12.
被引量:1
3
林岗.
海外经验与新诗的兴起[J]
.文学评论,2004(4):21-29.
被引量:14
4
何玲华.
论《新青年》中的鲁迅[J]
.求索,2004(7):193-195.
被引量:1
5
张向东.
“人的发现”和五四白话诗的语言观[J]
.甘肃社会科学,2004(6):17-19.
被引量:1
6
谭桂林.
西方影响与九叶诗人的新诗现代化构想[J]
.文学评论,2001(2):107-116.
被引量:7
7
李媛.
知性理论与三十年代新诗艺术方向的转变[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162-181.
被引量:6
8
陈旭光.
三十年代的“现代”诗派与中国现代都市诗的发生[J]
.浙江学刊,2001(1):61-65.
被引量:5
9
陈晖.
中国现代新诗流变与外来影响[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3):113-131.
被引量:1
10
秦林芳.
论李广田三十年代的诗歌创作[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4):14-27.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27
1
旷新年.
胡适与意象派[J]
.中国文化研究,1999(3):47-54.
被引量:8
2
赵毅衡.
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J]
.外国文学研究,1979,1(4):4-11.
被引量:57
3
铃木义昭.
闻一多与胡适“八不主义”──以意象主义为中介[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7(2):104-108.
被引量:12
4
袁可嘉.
一部动人的四重奏——冯至诗风流变的轨迹[J]
.文学评论,1991(4):119-125.
被引量:15
5
陈圣生.
城市诗的反思[J]
.文学评论,1997(2):69-76.
被引量:4
6
郑敏.
忆冯至吾师──重读《十四行集》[J]
.当代作家评论,2002(3):86-91.
被引量:20
7
冯至.《里尔克-为十周年祭日作》[A]..《冯至全集》第4卷[C].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8页.
8
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A]..《昨日之歌》[C].,.第205页.
9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J].新青年,1917,3.
10
臧棣《汉语中的里尔克》,见《里尔克诗选》,中国文联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4页.
引证文献
3
1
陈希,陶一权.
中国经验与现代性——论冯至《十四行集》的特质[J]
.长江学术,2015(4):89-96.
被引量:1
2
赵为娅,胡翠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意象主义在早期中国新诗中的理论旅行[J]
.文学与文化,2016(3):108-119.
3
李朝平.
邵冠华诗歌的意象主义特质探析——兼论艾米·罗威尔的影响[J]
.现代中文学刊,2022(1):52-60.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张潇丹.
房间、原野与路——论冯至十四行诗中的空间意象[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9):63-67.
1
陈希.
意象派与现代派——二十世纪中外诗歌关系研究札记[J]
.鄂州大学学报,1995,2(2):14-19.
被引量:1
2
陈希.
论中国现代派诗对意象主义的接受和变异[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5(5):20-24.
3
史瑛.
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略论[J]
.殷都学刊,1999,20(4):84-86.
4
古远清.
出色的“城市文章”——读王心果的香港都市诗[J]
.阅读与写作,1994,0(3):7-8.
5
谢晓霞.
都市的震颤与疼痛——论谢湘南的都市诗[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3(2):65-67.
6
池洪涛.
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都市诗的艺术特征[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3):28-28.
7
周广宏.
浅析意象主义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的研究[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5(6):206-206.
8
鲍昌宝.
十字街头上的十字架——论罗门的都市诗及理论[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1(4):54-57.
9
韩彬.
悬浮在都市上空微弱的呼声——试论《现代》中的都市诗[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6(10):98-100.
10
薛菲.
“火与蛾”的诗歌意象价值——新诗中的爱情诗意象论[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5,23(1):35-38.
文学评论
200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