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们在2007年第4期介绍了厄尔的《酋邦的演化》,本文是他时间更早的一篇重要综述,回顾了自1960~1980年代酋邦研究的进展。自塞维斯用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个进化类型来描述社会一般演化的模式之后,引起了学界热烈的讨论,并成为新考古学社会发展通则性阐释的基点。塞维斯的酋邦定义是立足于波利尼西亚民族学的观察,提出酋邦是由于不同环境里的定居社群在一种交换网络基础上形成的区域性复杂社会结构,而交换过程中的再分配作用使得一些首领成为酋长。之后,塞维斯的这一概念受到了批评。有人认为,人为定义的社会类型静态概念难以表述动态的社会发展和这类社会的多样性,有人认为酋邦起源除了再分配之外,可能有更广泛的动力机制。本文就对这些看法进行了评述,提出虽然酋邦概念受到批评,但是它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仍然十分有用。厄尔首先对酋邦的科学定义作了表述,然后从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总结了酋邦的形成机制和基本特点,认为酋邦的经济或金融系统基本可以分为产品经济(Staplefinance)和财富经济(wealthfi-nance),前者是对粮食生产的控制,而后者是对奢侈品的控制,但是这两者并非互相排斥,而是侧重有所不同而已。酋邦的政治控制主要通过对生产资料控制和劳力调遣、军事征服以及意识形态的神权性质来实现。文章对酋邦的神权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其意识形态特点的三种表现,一是巨大纪念性建筑赋以酋长以神授的权力,并将这种权力与宇宙秩序联系起来;二是用奢侈品来凸出酋长神授的地位;三是酋长军事地位的象征性,并将这种军事权力来强化其一般权力。(陈淳)
出处
《南方文物》
2009年第3期135-143,共9页
Cultural Relics in Souther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