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互文性与用典之辩 被引量: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互文性"意为在编织时加以混合,它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它文本的联系,"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强调语篇重新组合或转换的内部过程。"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手法,它属于语源研究,即为解释某文本的意义而去寻找和确认与之相关的现存文献或文本的研究方法。所以,互文性的运作机制主要在于文本之间的拼凑?吸收和转化;用典的运作机制体现了对于"去边界"的追求,它借助于互文性的"吸收和转化"来实现的。本文就互文性与用典进行对比,以期促进古代诗学与现代文学的对话。
作者 葛红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5-187,共3页 Seeker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4

  • 1Barthes,R. From Work to Text[ A]. Excerpts. V. Harari(ed). Textual Strategies : Perspectives in Post-structuralist Criticism [ C ] London:Methuen & Lid. 1979:77.
  • 2Culler, J. The Pursuit of Signs : Semiotics Literature, Deconstruction [ M ]. London :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1 : 109.
  • 3夏家驷,杨绍北.互文性给机器翻译带来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4,25(3):83-89. 被引量:20
  • 4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29,538页.
  • 5罗积勇.《用典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第2期.
  • 6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17(3):14-16. 被引量:165
  • 7Plett, H. F. (ed.) ( 1991 ) Intertexuality. Berlin and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1991:7.
  • 8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Polity Press, 1992 : 104.
  • 9清·沈德潜.《说诗啐语》,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49,524页.
  • 10清·徐增.《而庵诗话》,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29页.

二级参考文献10

共引文献184

同被引文献35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