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在商品生产之外寻找革命的落脚点--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社会批判的逻辑转向和意义 被引量: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革命主体"消失"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姿态上转向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且在实际批判过程中把焦点移至《资本论》逻辑——即从商品生产出发——之外,试图揭示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主体消失之原因和寻求新的革命落脚点。由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开辟出意识形态(文化)、交往、符号、话语等多个批判战场,以各种文化理论置换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最终,在后马克思语境中,批判理论本身也再度从社会理论返回哲学,从而颠覆了19世纪从哲学到社会理论的发展经验。在总体上,20世纪的全部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以其多样性的探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题和视野,也以自身的失败的经验证明了资本主义变化给革命运动和理论造成的困难。
作者 胡大平
出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8-150,共13页 Marxism & Realit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0

  • 1Bradley J. Macdonald, Perfoming. Marx : Contemporary Negotiations of a Living Tradition,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6.
  • 2《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37页.
  • 3《资本论》第1版第1卷第354-355页.
  • 4.《历史与阶级意识》[M].,1923春..
  • 5.《列宁全集》第2版第6卷[M].,.第367页.
  • 6[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30页.
  • 7[法]雷蒙·阿隆.《想象的马克思主义:从一个神圣家族到另一个神圣家族》,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
  • 8[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25页.
  • 9[英]弗雷德·哈利迪的“英译本导言”,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 10[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85页,第93页,第103页,第136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13页,第114页.

二级参考文献25

  • 1德里克,陈喜贵.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新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56(5):86-90. 被引量:9
  • 2齐泽克 胡大平译.《快感大转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页.
  • 3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 4鲍德里亚 仰海峰 译.生产之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 5詹姆逊 胡亚敏 译.文化转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 6拉塞尔·雅各比.最后的知识分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 7霍布斯鲍姆.非凡的小人物[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 8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9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 10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共引文献100

同被引文献73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