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
1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江苏省10个大麦新品种(系)的生育期、株高、基本苗、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6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依次为:穗数>千粒重>株高>基本苗>每穗粒数>生育期。
作者
江银荣
陆虎华
潘宝国
刘建
魏亚凤
机构地区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出处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9年第3期9-11,共3页
Barley and Cereal Sciences
基金
江苏省农科院基金项目(编号:6110843)
关键词
大麦
产量
灰色关联
分类号
S512.3 [农业科学—作物学]
N94 [自然科学总论—系统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91
同被引文献
140
引证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74
参考文献
3
1
武兰芳.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玉米科学,1997,5(1):72-75.
被引量:73
2
陆虎华,胡加如,薛林,黄小兰,陈国清,印志同,石明亮,陆剑波.
以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江苏糯玉米新品种[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5,21(4):70-72.
被引量:9
3
刘辉,侯乐新.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啤大麦育种中的应用[J]
.作物杂志,2001(6):15-18.
被引量:20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陈举林,刘桂玲.
灰色关联分析在玉米高产育种上的应用[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3,9(2):143-145.
被引量:41
2
王美琴,杜月键,孙永玲.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油菜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1994,22(3):213-215.
被引量:33
3
刘录祥,孙其信,王士芸.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估初探[J]
.中国农业科学,1989,22(3):22-27.
被引量:622
4
李春霞,苏俊,钟占贵,龚士琛,宋锡章,张瑞英,张坪.
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玉米科学,1996,4(1):35-38.
被引量:63
5
邓聚龙.灰色系统与农业[J]山西农业科学,1985(06).
6
吴建明,谢正荣,沈小妹.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应用于水稻品种综合评判的探索[J]
.种子,1990,9(3):33-35.
被引量:86
7
刘辉,侯乐新.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啤大麦育种中的应用[J]
.作物杂志,2001(6):15-18.
被引量:20
8
李鲁华,陈树宾.
应用灰色系统评价新疆玉米新品种[J]
.玉米科学,2001,9(4):21-22.
被引量:24
9
钱晓刚.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作物生长与有关影响因子间的关系[J]
.耕作与栽培,1992,12(2):56-61.
被引量:15
10
郭天财,许自成,台国琴,王志和,陈长海.
四种类型小麦品种的灰色关联分析[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2,26(3):228-234.
被引量:21
共引文献
91
1
唐海涛,张彪,林勇,叶国成,陈宛秋.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S1):109-114.
被引量:20
2
江银荣,潘宝国,陆虎华.
江苏省水稻产量与产量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2009,50(6):1130-1132.
被引量:22
3
黄峰,郑天存,殷贵鸿,韩玉林,杨光宇,李新平,杨朝福,李亚.
冬小麦杂优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种子,2004,23(7):65-66.
被引量:19
4
刘金刚,孙恩玉,曹永强,刘艳辉,刘凤丽.
大豆主要生育性状与产量间的关系分析[J]
.杂粮作物,2005,25(2):81-83.
被引量:9
5
宫万明,邓少华,何文安,贾恩吉.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及综合评价[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1):19-22.
被引量:36
6
王佺珍,周禾,韩建国,仲勇,刘富渊.
蓝茎冰草植株氮磷钾含量与种子产量及产量因子的灰关联熵分析[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1):101-106.
被引量:1
7
亢江飞,王卉.
典型相关分析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33(6):31-32.
被引量:4
8
黄小兰,陆虎华,胡加如,陈国清,薛林,印志同,石明亮,孙权星,陆冬梅.
糯玉米鲜穗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J]
.农业科技通讯,2005(12):14-16.
被引量:8
9
陆虎华,胡加如,薛林,黄小兰,陈国清,印志同,石明亮,陆剑波.
以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江苏糯玉米新品种[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5,21(4):70-72.
被引量:9
10
孙志超,荆绍凌,郭昕,赵树仁.
吉林省中晚熟玉米杂交种产量与各性状间灰色关联度分析[J]
.吉林农业科学,2006,31(1):25-26.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40
1
李清云.
云南通海县蔬菜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18(1):168-170.
被引量:1
2
潘一乐.
桑种质资源和桑树育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蚕业科学,2000,26(z1):1-5.
被引量:43
3
陈华文.
玉米单交种与产量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广西农学报,2003,18(4):11-14.
被引量:7
4
杨进荣,王成社,李景琦,刘俊,邹淑芳,黄晓刚.
小麦新品种陕农78的丰产性稳定性及适应性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04,24(3):134-135.
被引量:72
5
李玉发,李淑芳,何中国,曲祥春,郭中校.
小麦区试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的分析方法[J]
.吉林农业科学,2004,29(4):19-22.
被引量:25
6
许建平,徐瑞国,施振云,黄卫峰.
水稻-绿肥(蚕豆)轮作减少氮化肥用量研究[J]
.上海农业学报,2004,20(4):86-89.
被引量:22
7
邓聚龙.
灰色系统理论简介[J]
.内蒙古电力,1993(3):51-52.
被引量:97
8
温振民,张永科.
用高稳系数法估算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性的探讨[J]
.作物学报,1994,20(4):508-512.
被引量:586
9
刘录祥,孙其信,王士芸.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估初探[J]
.中国农业科学,1989,22(3):22-27.
被引量:622
10
戎新祥,吴玮.
芝麻主要性状与籽粒产量之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中国油料,1989(4):30-32.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15
1
田和彬,汪军妹,华为,杨建明.
大麦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2011,23(3):433-438.
被引量:31
2
杨明,余国东,李伯群,周风云,高志宏,刘涛,张朝晖.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不同大麦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47-22248.
被引量:10
3
方彦杰,潘永东,包奇军,徐银萍.
10个引自美国的啤酒大麦品系比较试验初报[J]
.甘肃农业科技,2013,44(11):19-21.
被引量:1
4
马文清,郭强,邱文武,李恒锐,彭崇,韦持章,施丁寿.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甘蔗自育新品系[J]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5):71-73.
被引量:11
5
牛小霞,张想平,苏毓杰,李润喜,刘保林,俞华林,李国业.
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大麦与谷类科学,2014,31(2):4-5.
被引量:3
6
周元成,杨三维,高炜,张明义,姚勇.
灰关联熵分析法在芝麻品种选育中的应用研究[J]
.农学学报,2014,4(8):4-8.
被引量:2
7
郜战宁,王树杰,冯辉,薛正刚,杨永乾.
13个大麦品种(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2):1-4.
被引量:5
8
刘猛道,赵加涛.
保大麦15号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重分析[J]
.农业科技通讯,2017(10):81-84.
被引量:1
9
赵加涛.
烟茬后不同播期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重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30):7-11.
被引量:2
10
赵加涛.
早秋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重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7):41-42.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
74
1
朱德馨,田和彬,汪军妹.
北美引进大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2012,53(1):34-36.
被引量:2
2
徐明敏.
活性炭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啤酒中铅[J]
.浙江预防医学,2000,12(3):64-64.
被引量:1
3
王晓庆,徐娟,黄洁,甘学德,刘子凡,许瑞丽.
红黄肉甘薯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及营养食味评价[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2):53-60.
被引量:10
4
郑文俊.
乡村旅游地可达性评价——以广西柳州市7处典型乡村为例[J]
.浙江农业学报,2013,25(2):392-398.
被引量:7
5
包海柱,李春艳,张凤英,张建民,刘志萍.
内蒙古东部旱作区大麦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41(5):33-34.
被引量:8
6
薛沛沛,王兵,牛香.
大岗山不同海拔毛竹林土壤肥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2013,25(6):1354-1359.
被引量:11
7
吕亮杰,杜丽杰,郭元世,吕超,张新忠,郭宝健,许如根.
大麦麦芽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及相关性[J]
.麦类作物学报,2014,34(2):240-247.
被引量:3
8
吕锐玲,金红梅,周强,涂军明,梅凯华,王欢,张盛.
早籼产量与产量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1):3218-3220.
被引量:3
9
戴宝生,卢华平,李蔚,南策雄,黄晓丽,陈晓伟,伊黎.
常规棉产量与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棉花科学,2014,36(5):14-18.
被引量:7
10
雷加容,余敖,李生荣,杜小英,任勇,周强,陶军,欧俊梅,何员江.
绵麦系列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6):51-56.
被引量:6
1
纪武鹏,于琳,戴志铖,李艳杰.
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
.现代化农业,2009(9):14-15.
被引量:2
2
吴有祥,唐容,王通强,严正平.
双低油菜主要经济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7,26(3):189-192.
被引量:5
3
江敏,易杰忠.
WCSODS模型在徐州地区冬小麦种植常年决策中的应用[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4):54-58.
被引量:6
4
王芳,刘鹏,蔡妙珍,郑浩晖.
硼、锰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1):66-70.
被引量:10
5
刘剑光,肖松华,吴巧娟,狄佳春,马晓杰,许乃银,陈旭升.
棉花创新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鉴定与分析[J]
.江西棉花,2009,31(1):29-31.
被引量:1
6
张壮林.
玉米吐丝后不同天数授粉对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8(4):36-40.
7
沈伟其,陈建荣,叶培根.
机插晚稻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1991,0(1):42-46.
8
云昌轩.
试制甜玉米罐头的果穗采收质量与加工回收率[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7(1):35-37.
9
“西瓜新品种(系)产业化示范开发”为农民增收[J]
.中国科技成果,2005,6(3):54-54.
10
贾玉敏,谢复春,黄文.
灰色系统在大豆品种评估中的应用[J]
.计算机农业应用,1995(4):22-24.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9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