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4-16,共3页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同被引文献11
-
1李渡华,于丽,张德英.中医医史文献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5,20(3):12-14. 被引量:5
-
2赵艳.浅谈中医医史文献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7):1-2. 被引量:1
-
3李柳骥,严季澜.中医院校制教育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兼谈中医文献学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23-24. 被引量:3
-
4白才进,田加坤.从情报学硕博论文选题透视LIS教育的发展变化[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19(3):65-68. 被引量:1
-
5陈醒.我国成人教育学研究的热点及趋势透析——基于硕博学位论文的可视化分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18(4):5-11. 被引量:3
-
6张兰,刘颖,江会.2010-2019年国内护理学硕博学位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0,37(7):46-49. 被引量:7
-
7刘俊冉,戴向东,王铁球,刘侃,吴昱.中国传统家具硕博学位论文文献计量分析[J].林产工业,2020,57(7):39-45. 被引量:4
-
8明媚,沈丽丽.杰出科学家“大五”人格特质研究——基于对日本诺奖获得者的CV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0(10):50-53. 被引量:3
-
9张君冬,杨硕.基于CiteSpace探讨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J].中医药导报,2021,27(1):151-155. 被引量:12
-
10张晗,卢昕玥,卜繁龙,陈卓,尤雪瑶,张晶潾,孙灵芝.中国医学史研究热点及发展态势——近五年中国医学史论文的可视化分析[J].医学与哲学,2022,43(9):71-7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3
-
1赵艳.浅谈中医医史文献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7):1-2. 被引量:1
-
2杨悦娅.期刊定位与发展的思考——《中医文献杂志》办刊历程的感悟[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6):549-551. 被引量:2
-
3张晗,贺柏翔,梁靖一,余新波,卢昕玥,张兰,孙灵芝.1998—2020年中医医史文献学硕博论文可视化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9):1487-149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4
-
1王娟,郑雯,汤亚娥,马慧群.从期刊定位谈约稿——以《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为例[J].编辑学报,2016,28(5):500-502. 被引量:2
-
2陈文静,康莉莉,林树文.互联网思维模式在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中的应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9(4):145-148. 被引量:2
-
3张晗,贺柏翔,梁靖一,余新波,卢昕玥,张兰,孙灵芝.1998—2020年中医医史文献学硕博论文可视化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9):1487-1491. 被引量:1
-
4夏能能.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热点与研究方法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3,43(12):933-937.
-
1张成博,唐迎雪,鲍霞,孙英新,赵衍刚.中医学文献型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与改进方案[J].中医教育,2009,28(2):55-57. 被引量:2
-
2傅世垣.中国针炙教育现状与末来发展对策:在国际针炙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J].中医教育,1989(6):2-3.
-
3赵勤.校史与大学文化[J].内江科技,2009,30(1):56-56. 被引量:1
-
4刘春光.香港的中医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医教育,1997,16(4):11-11. 被引量:4
-
5任薇,夏能能,孙冬梅,杜建平,赵自明.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0):89-91. 被引量:1
-
6陈亚艺.浅述中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海峡药学,2001,13(B08):88-89.
-
7杨恭田.提高理论素质 推进教育改革——华东地区教育报刊“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教育改革”征文颁奖大会在上海举行[J].江西教育(管理版)(A),1999(12):7-7.
-
8王秉宏.“任务型英语教学”践行“教学做合一”[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4):119-119.
-
9刘静.践行“学讲计划”,优化语文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8X). 被引量:1
-
10于晓阳.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品德课教学[J].思想教育研究,1999(2):5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