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公孙龙哲学的理论贡献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公孙龙子》中,公孙龙提出了"名"即事物的名称、事物都可指谓等主张,严格区分了指谓与指认,阐明了"唯乎其彼此"的正名标准和"审其名实,慎其所谓"的用名原则,探讨了兼名的合成规律,深入讨论了名与名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兼名的相对独立性。
作者
曾祥云
机构地区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4-210,共7页
Academics
关键词
公孙龙
《公孙龙子》
哲学
贡献
分类号
B225.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A849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4
同被引文献
20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4
1
曾祥云.
“名学”究竟是什么——与孙中原先生商榷[J]
.学术界,2002(5):133-140.
被引量:4
2
曾祥云.
论公孙龙哲学的特征[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1):27-30.
被引量:5
3
曾祥云.《先秦哲学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指物论》,新探》[J].哲学与文化(台北),1997,.
4
莫里斯 罗兰 周易译.《指号、语言和行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二级参考文献
5
1
严立贤.
发展理论与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J]
.中国社会科学,1988(5):75-88.
被引量:11
2
曾祥云."坚白石二"立论之谜[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5-27.
3
曾祥云."白马非马"立论之谜[J].中国文化月刊(台),1998,(6):21-35.
4
曾祥云."二无一"立论之谜[J].中国文化月刊(台),1999,(5):8-25.
5
曾祥云.《先秦哲学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指物论》,新探》[J].哲学与文化(台北),1997,.
共引文献
14
1
曾祥云.
对公孙龙哲学评价的质疑[J]
.学术界,2004(4):130-136.
被引量:2
2
吕明臣.
话语意义研究的理论演进[J]
.社会科学战线,2005(4):105-112.
被引量:2
3
张长明.
《公孙龙子·通变论》的现代解读——从语词符号的角度[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4):107-111.
被引量:5
4
胡瑞娜.
当代反实在论的语义分析走向[J]
.哲学动态,2008(3):55-59.
5
曾祥云.
论《公孙龙子》与《墨经》的关系[J]
.湖南社会科学,2009(2):18-21.
被引量:2
6
何关峰.
对先秦逻辑思想范畴“名”再认识[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1-4.
7
曾祥云.
《公孙龙子》与《墨经》:一种比较分析[J]
.湖湘论坛,2010,23(2):69-73.
被引量:4
8
易闻晓.
类推思维的文学推衍[J]
.文学评论,2013(4):197-205.
被引量:10
9
张长明,李竞兴.
荀子《正名》的现代解读[J]
.广东社会科学,2002(4):72-77.
被引量:1
10
刘恒,李讷.
解读《白马论》[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8,0(19):248-250.
同被引文献
20
1
曾祥云.
《公孙龙子·指物论》疏解[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1):58-62.
被引量:3
2
陈筠泉.
《公孙龙子》的逻辑正名思想[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5):74-77.
被引量:3
3
张岱年,辛冠洁.
读《公孙龙子新注》[J]
.哲学研究,1981(8):81-81.
被引量:1
4
段景莲.
公孙龙《指物论》再析简说[J]
.哲学研究,2002(3):34-36.
被引量:2
5
张长明.
《公孙龙子·通变论》的现代解读——从语词符号的角度[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4):107-111.
被引量:5
6
莫里斯著,罗兰、周易译.《指号、语言和行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5页.
7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8
周昌忠.公孙龙子答客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9
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
陈声柏,李巍.
从“物”、“实”之别看公孙龙名学的价值-以荀况为参照[J]
.中国哲学史,2008(1):44-51.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2
1
张长明,李后生.
论中国古代名学的理论贡献——从语词符号的角度[J]
.广东社会科学,2011(3):60-65.
被引量:1
2
邹晓文.
近十年《公孙龙子》研究综述[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12):178-178.
二级引证文献
1
1
陈雷.
东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的话语研究发展[J]
.科教导刊,2012(5):200-201.
1
曾祥云.
从符号学观点看公孙龙的“兼名”合成思想[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5):72-77.
2
张长明.
《公孙龙子·通变论》的现代解读——从语词符号的角度[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4):107-111.
被引量:5
3
王春梅,朱登潮.
邓小平“名实”辩证思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4(1):1-6.
4
武庆安.
辽宁省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去年十二月举行年会[J]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1):155-155.
5
王维国,周杰,孙明丽.
恩格斯一夫一妻制思想的名实解读[J]
.许昌学院学报,2009,28(1):10-13.
6
谷亚红.
论列宁著作中“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概念的使用及其历史演变[J]
.社会主义研究,2006(6):3-6.
被引量:1
7
周俊臻.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J]
.商情,2014(27):230-230.
8
郑荣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4(1):13-14.
9
张宇.
纪念《资本论》出版14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
.经济学动态,2008(3):134-135.
10
刘德厚.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形成的几个问题[J]
.科学社会主义,1984(1):35-42.
学术界
200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