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古典与现代的融合看文献学的发展趋势——兼论潘树广先生的大文献学构想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长期处于化疆而治的状态之中。二者既具备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又具有相互融合的必然性。打通学科壁垒,建立大文献学,既是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根本出路,也是文献学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
作者
宋蓉
机构地区
西南大学文献所
出处
《今日科苑》
2009年第18期172-172,共1页
Modern Science
关键词
古典文献学
现代文献学
融合
潘树广
大文献学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9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45
同被引文献
88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6
1
杨俊杰.
对文献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28(2):8-10.
被引量:2
2
张会芳.
近十年来中国文献学的新进展[J]
.图书馆学研究,2008(2):2-5.
被引量:4
3
张永瑾,袁轶青.
文献学的多途发展与学科整合[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25(5):3-5.
被引量:2
4
耿云亮.
中国文献学发展的历史轨迹[J]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37(3):113-116.
被引量:4
5
潘树广.
论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交融[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6(4):29-34.
被引量:23
6
潘树广.
大文献学散论[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3):14-16.
被引量:20
二级参考文献
29
1
谢元泰.
科学文献与文献科学论略[J]
.图书与情报,1987(Z1):50-56.
被引量:6
2
谢灼华,朱宁.
20年来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1978~1998)[J]
.晋图学刊,1999(3):1-7.
被引量:12
3
曹书杰.
中国辑佚学研究百年[J]
.东南学术,2001(5):98-107.
被引量:7
4
王余光.
文献学研究的新进展[J]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35(2):1-2.
被引量:12
5
杨溢.
中国文献学发展历史轨迹[J]
.新世纪图书馆,2005(4):37-40.
被引量:3
6
杨晓骏.
我国文献学发展轨迹初探[J]
.图书与情报,1995(2):11-15.
被引量:7
7
林申清.
现代文献学定义综述[J]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0,8(1):26-33.
被引量:20
8
蒋宗福.
新时期中国文献学研究综述(1978-2005)[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4):1-9.
被引量:9
9
小河.基广根深,华实斯茂[J].书与人,1997,(3).
10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共引文献
45
1
董恩林.
论传统文献学的内涵、范围和体系诸问题[J]
.史学理论研究,2008(3):44-52.
被引量:12
2
江敏,张立新.
试述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建设的特点[J]
.社会科学家,2006,21(S2):226-228.
3
薛娟.
试论“文献”一词概念的演变[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4):298-298.
被引量:1
4
刘增杰.
论文献薄弱的四个因素[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14-16.
被引量:3
5
王鑫义.
《我国文献学的分级分类表解》评议[J]
.学术界,2005(3):115-121.
被引量:3
6
杨溢.
中国文献学发展历史轨迹[J]
.新世纪图书馆,2005(4):37-40.
被引量:3
7
任君红.
浅议文献学研究的过去与未来[J]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35(4):44-45.
被引量:2
8
陈光华.
关于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的研究综述[J]
.图书馆学研究,2006(1):12-16.
被引量:3
9
王丁.
我国文献学研究的特点与前景展望[J]
.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4):61-65.
被引量:3
10
刘增杰.
脆弱的软肋——略论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献问题[J]
.文学评论,2006(6):144-153.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88
1
刘治立.
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遗》的文献学意义[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134.
被引量:2
2
贾乃谦.
林史文献学史纲[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1-8.
被引量:1
3
文革红.
清代福建地区通俗小说刊刻述略[J]
.小说评论,2009(S2):88-95.
被引量:3
4
吴定安.
金溪刻书[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4):91-94.
被引量:3
5
李惠芳.
浅谈客家梅州地区书院藏书[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5):9-10.
被引量:2
6
冯淑静.
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成就与发展构想[J]
.理论学刊,2004(11):114-117.
被引量:2
7
解志熙.
刊海寻书记——《于赓虞诗文辑存》编校纪历兼谈现代文学文献的辑佚与整理[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3):1-44.
被引量:11
8
柯平.
关于文献学体系的研究法──文献学理论研究之二[J]
.河南图书馆学刊,1996,16(1):18-20.
被引量:9
9
彭红卫.
直探本源的理论品位,与时俱进的实践特征 ——评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新版)[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1):93-96.
被引量:3
10
胡喜云,王磊.
清代辑佚学研究综述[J]
.图书与情报,2009(1):136-140.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2
1
王余光,李雅.
2009年文献学研究进展[J]
.图书馆,2010(6):69-74.
被引量:3
2
胡英.
刍议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融合[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5):101-10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4
1
王余光,徐蒙.
2010年文献学研究进展[J]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6):17-24.
被引量:1
2
张丹丹.
文献学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研究——以王余光2005—2011年文献学文章为背景[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16):111-113.
3
刘丹.
21世纪2000-2010年文献学发展综述[J]
.中国城市经济,2011(23):276-276.
4
刘雷.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发展及当代意义[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8):125-126.
1
潘树广.
大文献学散论[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3):14-16.
被引量:20
2
周余姣.
论潘树广的文献学成就——从“大文献学”思想说起[J]
.公共图书馆,2010(3):77-81.
3
于鸣镝.
试论大文献学[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1):9-12.
被引量:18
4
于鸣镝.
再论大文献学[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6):9-11.
被引量:9
5
毛建军.
潘树广先生的文献学理论与实践[J]
.新世纪图书馆,2011(12):66-68.
6
潘树广.
论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交融[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6(4):29-34.
被引量:23
7
张永瑾,袁轶青.
文献学的多途发展与学科整合[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25(5):3-5.
被引量:2
8
朱琴.
书韵犹香:读《潘树广自选集》追忆先师[J]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5):104-106.
9
《文献学辞典》出版[J]
.情报资料工作,1992,13(6):25-25.
10
陈光华.
关于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的研究综述[J]
.文献信息论坛,2006,0(1):53-58.
今日科苑
2009年 第1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