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价值与意义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人们曾对"十七年"文学的创作成就给予了比较多的批评与否定,但那个时代的许多作品在文学史上仍然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农村题材的小说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贡献出了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和《三里湾》、《铁木前传》、《山乡巨变》、《创业史》等经典作家作品,以及"山药蛋派"、"荷花淀派"、"茶子花派"等当代文坛上仅有的几个文学流派,在表现当时农村生活状况和农民精神面貌的同时,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在民风民俗描写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也越来越受到文学史家和文学评论家的重视。
作者 李平
出处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9-14,共6页 Journal of Hainan Radio & TV Universit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15

  • 1刘洪涛.周立波:民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J].文艺理论研究,1997(3):79-85. 被引量:6
  • 2程光炜.论50~70年代文学中的农民形象[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4):185-202. 被引量:6
  • 3费孝通.《江村经济》[M].商务印书馆,2002年..
  • 4.《巴赫金全集》第3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544页.
  • 5黄秋耘.《山乡巨变》琐谈.文艺报,1961,(2).
  • 6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J].文艺报,1955,.
  • 7《阿Q是不是农民?》[J].书与人,2000,.
  • 8周立波.《关于写作》[J].文艺报,1950,2(7).
  • 9茅盾.《反帝,反封建,大众化》[J].文艺生活:海外版,1948,.
  • 10茅盾.《反帝,反封建,大众化》,见《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五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26页.

共引文献10

同被引文献1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