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余华文风的转变——以《兄弟》为例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余华的新作《兄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本文以之为例,具体说明《兄弟》中所体现的新变化,并结合余华前期作品,分析余华从先锋向传统的转型轨道,并进而探讨其转型的原因和意义。
作者
王俊忠
机构地区
黎明职业大学
出处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9期101-103,共3页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文风
转变
兄弟
传统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1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33
同被引文献
5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8
1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2
洪治纲.爱是苦难的慰解--评兄弟【N】.文学报,2005-08-11.
3
余华.《兄弟》后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4
[1]张英,王琳琳.余华:我能够对现实发言了[N].南方周末,2005-09-14.
5
叶立文,余华.
访谈: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J]
.小说评论,2002(4):36-40.
被引量:82
6
洪治纲.欲望狂欢的精神镜像--读余华《兄弟(下)》【N】.文汇读书周报.2006-03-24.
7
宋晓松,彭骥.余华中年变法【N】.成都商报新力量,2006-04-01.
8
李敬泽.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我读《兄弟》【N】.文汇报,2005-08-20.
二级参考文献
21
1
张建军,任梦池.
试论余华作品前后风格的转变[J]
.小说评论,2006(z1):170-175.
被引量:1
2
杨现钦.
真实的活着 活着的魅力——论余华小说《活着》的艺术真实性特征[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4):40-42.
被引量:7
3
郑建华.
人性的解构与救赎——余华、池莉小说中的审丑现象探微[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64-67.
被引量:5
4
旷新年.
论余华的小说[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4):41-46.
被引量:8
5
乔丽娜.
“给世界一拳”——余华简论[J]
.邢台学院学报,2005,20(1):71-72.
被引量:1
6
洪耀辉.
“冰碴”之下热流涌——论余华小说的精神向度[J]
.当代文坛,2005(6):40-41.
被引量:4
7
洪耀辉.
冷峻而不冷漠——余华小说叙事风格阐释[J]
.小说评论,2005(6):76-79.
被引量:1
8
孙彩霞.
余华《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与卡夫卡《乡村医生》的比较研究[J]
.中州大学学报,2006,23(1):80-83.
被引量:2
9
吴宝林.
问题还是方法——读余华长篇小说《活着》[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7(4):70-74.
被引量:2
10
刘仕龙,李阳春.
涌动在心底的“生命意识”——对余华小说“苦难叙述”的一种解读[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7(4):58-61.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33
1
李继豪.
集体记忆的另一种书写——论余华小说的儿童视角与成长叙事[J]
.新纪实,2021(4):9-12.
2
杨现钦.
真实的活着 活着的魅力——论余华小说《活着》的艺术真实性特征[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4):40-42.
被引量:7
3
郑建华.
人性的解构与救赎——余华、池莉小说中的审丑现象探微[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64-67.
被引量:5
4
王敦.
在“冷血”与“温情”之间穿行的小说叙事——兼谈余华小说叙事的民间审美文化取向[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10):3-5.
5
董颖.
余华的写作观念转变与借鉴对其作品中人物主体性的影响[J]
.芒种,2012(18):10-11.
被引量:1
6
耿末.
论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23(5):88-90.
7
周天成.
浅谈余华创作风格的变化--以《活着》为例[J]
.中文信息,2013(12).
8
旷新年.
论余华的小说[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4):41-46.
被引量:8
9
乔丽娜.
“给世界一拳”——余华简论[J]
.邢台学院学报,2005,20(1):71-72.
被引量:1
10
洪耀辉.
“冰碴”之下热流涌——论余华小说的精神向度[J]
.当代文坛,2005(6):40-41.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52
1
徐济民.
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J]
.时代文学,2009(4):17-18.
被引量:1
2
严光德.
“家”与“漂游”的二重奏——试析余华小说中的两个主题意向[J]
.时代文学,2009(17):158-159.
被引量:1
3
王林.
论余华《活着》的叙事艺术[J]
.青年文学家,2009(12):51-52.
被引量:4
4
张无畏.
从《兄弟》看余华小说中的苦难问题[J]
.成功,2009(2):288-289.
被引量:3
5
萧然.
近观美国[J]
.全国新书目,2009,0(19):32-32.
被引量:1
6
杨小滨.
欲望主体与精神残渣 对《兄弟》的心理-政治解读[J]
.上海文化,2009(6):24-38.
被引量:6
7
杨婷.
《活着》的道家思想初探[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193-194.
被引量:4
8
龚叶芳.
从精英向大众撤退——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余华创作的转型现象[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350-351.
被引量:1
9
叶淑媛.
论余华小说“活着”意象的意义[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1):148-151.
被引量:5
10
王艳艳,高淮生.
孤寂的童年与冷酷的写作——论童年经验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影响[J]
.电影文学,2009(3):135-136.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1
1
史莉娟,刘琳.
在裂变与沉淀中行进——2009年余华研究综述[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5):57-64.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
8
1
赵自云.
先锋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合法性地位的建构[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3):90-94.
2
王永兵.
从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型与新时期小说审美范式的变化[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2):21-28.
被引量:8
3
宋立国.
试析余华《兄弟》的创作困境[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3(4):23-25.
4
谢国平.
人性的异化与爱的救赎:余华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4):25-27.
5
姜晶.
余华转型的契机——谈《在细雨中呼喊》中的生命尊严[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0(2):15-16.
6
冯亚.
关于余华小说主题研究[J]
.艺术科技,2015,28(12):19-19.
被引量:1
7
张爱华.
《活着》电影改编与小说原著的苦难方式[J]
.电影文学,2017(5):117-119.
被引量:1
8
张玥.
试论余华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J]
.小品文选刊(下),2015,0(12):36-36.
1
邱才桢.
启功《自书诗七绝五首》评析[J]
.新美域,2005(3):12-12.
2
王翊.
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唱腔的艺术特色研究[J]
.青春岁月,2013,0(21):65-65.
3
付艳林.
浅析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舞基训钢琴伴奏的差异[J]
.艺术教育,2012(1):68-69.
被引量:8
4
柯海蓝.
传统砚形出新意[J]
.科教文汇,2013(22):141-141.
5
张倩.
门罗的“主体间型”自然观[J]
.北方文学(下),2015,0(6):52-52.
6
王俊忠.
论余华文风的转变——以《兄弟》为例[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95-98.
7
陈允锋.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文心雕龙》理论研究的影响[J]
.甘肃社会科学,2002(1):21-23.
被引量:1
8
张立群,金鑫.
论林白的新世纪小说创作[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1(2):39-42.
被引量:1
9
陈静.
微型小说叙述技巧中的“影视蒙太奇”[J]
.新余学院学报,1998,14(3):66-70.
10
江山小景图卷[J]
.文史知识,2015(6).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