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体育隐性课程施教因素与开发利用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近年来,我国对体育显性课程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是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和重视不够,致使体育教育质量不高,效果不好,难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完善发展,难以实现我国体育教育的育人目标,难以适应"健康第一"思想的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所以,进一步对体育隐性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体育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作者 苑斌
机构地区 开封市第十中学
出处 《科技信息》 2009年第28期302-303,共2页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20

  • 1韩忠培.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构建学校隐性体育课程体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3):106-106. 被引量:4
  • 2杜希民,张建中.“隐性课程”及其可控因素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4):70-72. 被引量:23
  • 3王胜超.开发体育教学中的隐性教育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0(8):35-36. 被引量:14
  • 4曲宗湖 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01-405.
  • 5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 6万增奎.论学校隐性道德场[J].淮阴师院学报,2001,(1):17-17.
  • 7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 8洪丕熙.暗示学的理论根据和它的原则[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782.
  • 9(美)莫里斯·L·比格 著 张敷荣 译.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04.
  • 10徐经长等.国际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共引文献13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