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道不同者亦相为谋”——罗家伦、陈寅恪之交谊及其他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不仅是人们评议世事的准则。其实也每每是人们分析问题的思路和眼光。在晚近中国史上,无论是陈寅恪还是罗家伦,都是声誉崇隆、光前裕后的重量级人物。但二者却是风格迥异。一般地说。罗家伦和主流的老北大学子一样,富有现实关怀和政治热情,注重事功,于政学各界皆有根底;
作者 刘超
机构地区 清华大学历史系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09年第9期128-143,共16页 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27

  • 1蒋星煜.顾颉刚论现代中国史学与史学家[J].文化先锋,1947,(16).
  • 2杨向奎.史语所第一任所长傅斯年老师[A].杜正胜,王栻森编.新学术之路(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C].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
  • 3傅乐成.傅孟真先生年谱[A].傅斯年全集(7)[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 4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十七年度报告[A].国立中央研究院文书处.国立中央研究院十七年度总报告[M].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出版年月不详.
  • 5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国民政府17年11月9日公布)[A].国立中央研究院十九年度总报告[M].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出版年月不详.
  • 6史学系课程[N].北京大学日刊(2237号),1929-09-23.
  • 7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史学系课程一览(民国23年至24年度)[Z].北京大学档案馆,案卷号BD1934009.
  • 8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史学系课程一览(民国24年至25年度)[Z].北京大学档案馆,案卷号BD1935008.
  • 9胡厚宣.我和甲骨文[A].张世林.学林春秋:初编上册[C].北京:朝华出版社,1999.
  • 10本所同人兼课一览[Z].傅斯年档案(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档号元8-3.

共引文献14

同被引文献14

  • 1陈衡哲.《清华大学与国耻》[J].独立评论,1933,50:18-18.
  • 2沈卫威.现代大学的新文学空间——以二三十年代大学中文系的师资与课程为视点[J].文艺争鸣,2007(11):110-113. 被引量:6
  • 3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国立清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刊》,北平国立清华大学,1931年5月,1-2页.
  • 4《国立清华大学校刊》,1928年10月29日所刊就职演讲摘要.
  • 5孟凡茂.《就职演说,言文未合-罗家伦<学术独立与新清华>一文考辩》,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d4fdbe0100ipqj.html.
  • 6《在西方发现陈寅恪》第七章第二节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06-319页.
  • 7孟宪实.《新发现的陈寅恪书信》,《光明日报》2005年11月8日.
  • 8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6年版,第169-179页.
  • 9《麦克罗博士演讲录》,《清华学报》第二卷第二期,1916年12月.
  • 10《麦克罗博士演讲录》,《清华学报》第二卷第四期,1917年2月.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