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环境问题的生物性根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从人类的生物性去探索人类发展历史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源于其生物利益最大性。因此,要实现环境文明,应以"道法自然"为人类行为的起点,借鉴"中庸"思想,抑制生物利益最大性,提倡"制衡"思想和"家庭"观念,促进全人类的更广泛的公平。
作者
杨贤
周沁
郑学辉
何光宝
机构地区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出处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9年第5期26-28,共3页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环境文明
生态适应
生物利益最大性
差异性公平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2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9
1
李明.
生态危机的根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域分析[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1):43-45.
被引量:2
2
孔欢.
生态危机的根源探究[J]
.晋阳学刊,2009(1):75-78.
被引量:2
3
龚亮,周平.
冲突——生态危机之根源[J]
.经济研究导刊,2008(11):136-137.
被引量:2
4
王云霞,王树恩.
内在价值与生态危机的根源[J]
.宁夏社会科学,2006(4):144-146.
被引量:2
5
胡安水.
生态危机根源中西比较分析[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11-15.
被引量:3
6
李文阁.
生物性与人的存在方式[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8(3):26-29.
被引量:3
7
陈振发.
试论环境意识及其对环保工作的影响和促进[J]
.四川环境,2006,25(3):123-126.
被引量:4
8
陈明星.
人性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及对策分析[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2(5):36-38.
被引量:1
9
吴宁.
生态危机与人的非理性[J]
.求实,2006(2):31-34.
被引量:9
二级参考文献
32
1
张纯成.
为自然抑或为人?——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分析[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2):1-4.
被引量:10
2
刘福森,宋文新.
价值观的革命: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取向[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39(2):58-65.
被引量:29
3
W.H.默迪,章建刚.
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J]
.世界哲学,1999(2):12-18.
被引量:144
4
王灿斌.
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伦理——生态环境危机面前人类的两难选择[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4(3):32-34.
被引量:8
5
吴宁.
生态危机与人的非理性[J]
.求实,2006(2):31-34.
被引量:9
6
齐慧丽.
生态伦理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定位[J]
.枣庄学院学报,2006,23(4):49-52.
被引量:1
7
朱谦之.老子校释·第四十四章[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
金良年.论语译注·述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9
杨伯峻.孟子译注·尽心[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0
杨伯峻.孟子译注·梁惠王[M].北京:中华书局,1996.
共引文献
18
1
龚亮,胡正发.
生态危机根源之博弈分析——以农业生态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659-1660.
被引量:1
2
龚亮,周平.
冲突——生态危机之根源[J]
.经济研究导刊,2008(11):136-137.
被引量:2
3
万旭荣,张晨.
乌鲁木齐市绿色学校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11):1542-1545.
被引量:5
4
田皓.
中国生态诗歌的主题特征——兼论与山水诗歌的区别[J]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3):55-57.
被引量:2
5
秦越存.
美德与人的存在[J]
.道德与文明,2009(6):65-68.
被引量:5
6
沈剑.
环境意识培养与中小学素质教育浅析[J]
.污染防治技术,2010,23(3):65-67.
被引量:2
7
周燕萍.
影片《阿凡达》的生态批判与人性反思[J]
.电影文学,2010(17):48-49.
被引量:1
8
廖志丹,陈墀成.
回归理性:生态危机下的理性自觉与现实建构[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73-76.
被引量:2
9
张义.
略论自然的内在价值[J]
.科技信息,2010(28):185-185.
10
冯光耀.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非理性向度[J]
.甘肃理论学刊,2011(4):69-72.
被引量:4
1
李芗,王宜昌,何小川.
山地可持续人居环境初探[J]
.重庆环境科学,2001,23(5):7-11.
被引量:3
2
马骥.
产品设计中“和谐中庸”思想的运用[J]
.美术大观,2015(10):129-129.
3
陆加铭.
环境与村落[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38-38.
4
何争珍.
农作物对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博览,2015,0(34):390-390.
5
余小刚,曾勇.
寻求课堂的生态[J]
.四川教育,2009(10):31-31.
6
刘金标,张文静.
试析生态灾变的文化成因[J]
.乌蒙论坛,2013,0(5):46-48.
7
刘金标,张文静.
试析生态灾变的文化成因[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9):276-276.
8
王升忠.
陆地环境的物理生物状态[J]
.地理教育,2001(6):26-27.
9
李贞.
浅谈壮族生态适应的亲生态价值取向[J]
.城市地理,2016,0(2X):194-194.
10
杨世勇,谢建春,刘登义.
铜陵铜尾矿复垦现状及植物在铜尾矿上的定居[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5):488-493.
被引量:24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