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在细雨中呼喊》的叙述视角探微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细雨中呼喊》是凝聚了余华复杂叙事技巧的小说。小说呈现了四种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之间的变化和叙事视角内部的调整,对作品内容、意蕴、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决定了小说的叙述特征。
作者
黄灿
机构地区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99-101,共3页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叙述视角
叙述者
开放结构
分类号
I207.42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5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9
参考文献
2
1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巴赫金.巴赫金论文选.佟景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
2
余华.博尔赫斯的现实[M]//余华.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41.
同被引文献
55
1
徐济民.
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J]
.时代文学,2009(4):17-18.
被引量:1
2
严光德.
“家”与“漂游”的二重奏——试析余华小说中的两个主题意向[J]
.时代文学,2009(17):158-159.
被引量:1
3
杨现钦.
真实的活着 活着的魅力——论余华小说《活着》的艺术真实性特征[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4):40-42.
被引量:7
4
王林.
论余华《活着》的叙事艺术[J]
.青年文学家,2009(12):51-52.
被引量:4
5
张无畏.
从《兄弟》看余华小说中的苦难问题[J]
.成功,2009(2):288-289.
被引量:3
6
萧然.
近观美国[J]
.全国新书目,2009,0(19):32-32.
被引量:1
7
杨小滨.
欲望主体与精神残渣 对《兄弟》的心理-政治解读[J]
.上海文化,2009(6):24-38.
被引量:6
8
杨婷.
《活着》的道家思想初探[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193-194.
被引量:4
9
龚叶芳.
从精英向大众撤退——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余华创作的转型现象[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350-351.
被引量:1
10
叶淑媛.
论余华小说“活着”意象的意义[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1):148-151.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3
1
黄灿.
论《在细雨中呼喊》的双重文本结构[J]
.作家,2011(10):8-9.
2
史莉娟,刘琳.
在裂变与沉淀中行进——2009年余华研究综述[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5):57-64.
被引量:8
3
王丽花.
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4(17):147-14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9
1
赵自云.
先锋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合法性地位的建构[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3):90-94.
2
王永兵.
从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型与新时期小说审美范式的变化[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2):21-28.
被引量:8
3
宋立国.
试析余华《兄弟》的创作困境[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3(4):23-25.
4
谢国平.
人性的异化与爱的救赎:余华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4):25-27.
5
姜晶.
余华转型的契机——谈《在细雨中呼喊》中的生命尊严[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0(2):15-16.
6
冯亚.
关于余华小说主题研究[J]
.艺术科技,2015,28(12):19-19.
被引量:1
7
张爱华.
《活着》电影改编与小说原著的苦难方式[J]
.电影文学,2017(5):117-119.
被引量:1
8
张玥.
试论余华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J]
.小品文选刊(下),2015,0(12):36-36.
9
吴双.
于苦难与温情中挣扎生长——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野草精神[J]
.中国民族博览,2024(5):9-11.
1
刘利斯.
误读——当作品与读者相遇[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48-50.
被引量:1
2
晏朦朦,王保泰.
浅析《世说新语》的文化特性[J]
.北方文学(下),2016,0(1):106-106.
3
陈晋.
论文艺观念与批评意识的开放结构[J]
.文艺评论,1985(5):14-19.
4
冯玉芝.
《静静的顿河》结尾的结构意义[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2):42-44.
5
范煜辉.
论现代戏剧结构类型的沿袭与革新[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6):183-188.
6
李喜民.
艺术迷宫:墨白小说的结构技巧[J]
.当代小说(下半月),2007,0(8):55-56.
7
陈晋.
论文艺观念与批评意识的开放结构(续)[J]
.文艺评论,1985(6):11-17.
8
潘武军.
运动发展的艺术魅力——谈贝克特《等待戈多》的开放结构[J]
.中文自修,1995(7):21-22.
9
柳玉刚.
杜拉斯之印象手法——杜拉斯的小说《琴声如诉》的文体特点[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69-72.
被引量:3
10
文浩.
巴赫金和伊瑟尔文本理论之比较[J]
.求索,2010(7):216-218.
被引量:2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