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五四小说纯雅身份的形成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五四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特别是今年,正值五四运动90周年,关于五四的各种纪念活动和讨论异常热闹。在此背景之下,本刊特组织了一组关于五四,尤其是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笔谈,参与到这场声势浩大的讨论之中。针对近年对五四的某些偏激的质疑,诸如文化大革命中的打倒一切,与五四的反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五四新旧对立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一条破坏性的激进主义思想路线等等,陈国恩先生严肃指出:对五四的反思,有一个从什么立场出发的重要问题。海外新儒学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质疑五四,主要是从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需要出发,强调的重点是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而不是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农耕文明,它曾经有效,但在近代的失败难以避免,因为从它那里不可能直接发展出民主、自由、平等、个性等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在现代思想基础上利用或者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着眼点是中国的现实。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在这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继承五四的精神,正有助于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的重大目标。什么是五四精神?樊星先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四精神就是"少年中国"的精神,就是高举理想主义和理性批判精神的旗帜前进的精神,这种精神从五四运动一直延续到了当代,当代文化思潮正是"少年中国"精神在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乃至世俗化浪潮的碰撞中相互砥砺、共同发展的。但"少年中国"精神在20世纪的实践并非没有失误,所以,他回顾"少年中国"精神在1980-1990年代的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反思了叛逆、颓废的青春情绪的误区。胡朝雯博士与方长安先生的文章梳理了小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担当启蒙使命,获得现代"纯雅"文学身份的历程,认为"五四新文学倡导者,一方面大力倡导白话通俗小说,倡导大众化的平民文学,一方面又对堪称平民文化代表的鸳鸯蝴蝶派的通俗小说大加批判,似乎有悖常理"。五四小说"以本质上背离小说固有的大众消遣性、通俗性而完成自我身份认同,成为一种与现代通俗文学相对立的纯文学"、"雅文学",这是一种需要重新认识、反思的充满矛盾的文学现象。
出处 《孝感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3-15,共3页 JOURNAL OF XIAOGAN UNIVERSIT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 1严复.与熊纯如书札:六十八[M]//严复集: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同被引文献9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