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历时统计分析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上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印”“予”“余”“台”“朕”等。这些人称代词不仅数目繁多而且关系复杂,很多学者对此问题有所研究。但是,以往多以断代研究为主,将口语和书面语混杂在一起,很难看清汉语发展过程中第一人称代词的真实演变情况。将系统的理念用于汉语史研究,
作者
朱红
机构地区
渤海大学中文系
出处
《汉字文化》
2009年第5期46-50,共5页
Sinogram Culture
关键词
第一人称代词
上古汉语
统计分析
历时
汉语史研究
断代研究
汉语发展
“朕”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41
同被引文献
25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5
1
张玉金.
春秋时代第一人称代词研究[J]
.语言研究,2008,28(2):66-72.
被引量:17
2
张春秀.
东汉汉译佛经中的第一人称代词[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6):117-120.
被引量:2
3
张玉金.
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地域性和时间性问题[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2):42-50.
被引量:10
4
张玉金.
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语音和语源问题[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0-74.
被引量:2
5
赵振铎.
论先秦两汉汉语[J]
.古汉语研究,1994(3):1-4.
被引量:19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祝中熹.
先秦第一人称代词初探[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4(2):110-116.
被引量:23
2
李智泽.
《孟子》与《孟子章句》代词比较[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4(4):82-89.
被引量:6
3
贾则夫.
对“朕”、“余”(予)、“吾”、“我”的初步研究(上)[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0(1):101-108.
被引量:17
4
贾则复.
对“朕”、“余”(予)、“吾”、“我”的初步研究(下)[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0(2):78-91.
被引量:12
5
洪波.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别[J]
.语言研究,1996,16(1):82-89.
被引量:35
6
竟成.
简论汉语人称代词[J]
.古汉语研究,1996(1):78-82.
被引量:8
7
赵世举.
《尚书》和甲骨金文中人称代词的“格”问题[J]
.古汉语研究,1990(1):87-90.
被引量:14
8
刘利.
屈赋与王逸注之代词比较[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8(3):7-10.
被引量:5
9
张玉金.
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称数问题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72-79.
被引量:7
10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2.
共引文献
41
1
王春玲.
《吴越春秋》复音动词结构特点概述[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18(4):46-49.
被引量:2
2
徐正考,王冰.
两汉词汇语法史研究语料述论[J]
.南开语言学刊,2007(1):95-105.
被引量:3
3
管锡华.
从《史记》看同义词“孰”“谁”在上古的发展演变[J]
.古汉语研究,2000(2):85-90.
被引量:5
4
马莲.
20世纪以来的两汉词汇研究综述[J]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25(6):70-76.
5
刘利.
从历史语法角度看《国语》的语料价值[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4-49.
被引量:2
6
马莲.
谈谈两汉词汇的分期归属问题[J]
.学术论坛,2006,29(3):194-196.
7
杨海峰.
《吴越春秋》动词的比堪研究[J]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7):70-72.
8
钱宝.
《水浒传》第一人称单数指示语初探[J]
.德州学院学报,2009,25(1):24-29.
9
李智.
《孟子》并列式双音复合词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4):62-65.
被引量:1
10
周文德.
《孟子》联合式复音词语义关系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10):232-236.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25
1
林茂灿,颜景助.
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J]
.方言,1980,2(3):166-178.
被引量:96
2
朱晓农.
元音大转移和元音高化链移[J]
.民族语文,2005(1):1-6.
被引量:58
3
夏先培,遆亚荣.
《论语》《孟子》中第一人称称谓的语用考察[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3):138-142.
被引量:10
4
王金霞.
浅谈汉语与韩国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对比[J]
.职业圈,2007(01X):71-72.
被引量:1
5
郑张尚芳.上古韵母系统和四等、介音、声调的发源问题[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4).
6
Bernhard Karlgren.Leproto-Chinois,langue flexionelleJournalAsiatique,1920.
7
王力.汉语史稿(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
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0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江蓝生(补)江蓝生(补)[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引证文献
4
1
朱红.
语义焦点与语言的历时演变——以上古汉语“我”、“吾”的分化为例[J]
.南开语言学刊,2010(1):134-141.
被引量:6
2
蔡一峰.
从《孽海花》人称代词看近代文学文体及语言演变[J]
.北方文学(中),2012(2):69-72.
3
戚瑞烨.
浅析现代汉韩语第一人称代词[J]
.青年文学家,2015,0(6X).
4
马丽丽.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探究[J]
.文学界(理论版),2013(1):116-117.
二级引证文献
6
1
徐金枝,郭伏良.
浅析《浮生六记》中第一人称代词的特点——比较“余”“我”“吾”三者用法的异同[J]
.汉字文化,2020(21):47-49.
被引量:1
2
武迎晗,杨军.
从“出”的音变历程看今本《经典释文》的改撰情况[J]
.古汉语研究,2022(2):39-48.
3
史文磊,刘莹.
从信息结构的句法表现看上古汉语“吾、我”之辨[J]
.当代语言学,2023,25(1):101-124.
4
魏新东,汪凤炎.
“吾”“我”差异新解及其对先秦自我演变的启示[J]
.心理研究,2024,17(3):195-200.
5
李武伟.
上古汉语OV语序结构助词“是”“之”差异及原因[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0(3):249-259.
6
朱红.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吾”的出现时代及消失原因分析[J]
.南开语言学刊,2015(1):120-125.
1
沈林.
甲骨文动词断代研究初探[J]
.重庆师专学报,1998,17(1):88-94.
2
盛琳.
广告语篇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及其作用[J]
.考试周刊,2011(22):37-37.
被引量:3
3
郑辛遥.
看轻了,方能看清[J]
.应用写作,2016,0(11):6-6.
4
毕秀洁.
《诗经》“到达”义动词说例[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1):124-127.
5
江义化.
网络新词语中蕴含的修辞手法[J]
.青年文学家,2009,0(23):96-96.
6
阿力木江.托乎提.
试论维吾尔语动词“qal-”[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65-67.
被引量:1
7
袁蕾.
汉语判断动词“是”及其在现代维吾尔语中的对应关系[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3):60-62.
8
杨燕民.
试说“名词作状语”[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1990,0(4):30-33.
9
吴静.
“莫”在成语中的发展[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3(2):19-20.
10
刘婕.
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化词语探析[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4(7):132-134.
汉字文化
200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