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与变异性——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问题
被引量:10
出处
《东方丛刊》
CSSCI
2009年第3期1-15,共15页
The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Studies of the Orient
参考文献10
-
1徐志啸.叶维廉中西诗学研究论析[J].社会科学,2008(10):140-149. 被引量:3
-
2王超.思想的未被思想之物——论于连的“无关性”作为一种意义谋略的价值论域[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6(4):379-385. 被引量:4
-
3曹顺庆,王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对“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史的反思[J].中州学刊,2008(2):227-234. 被引量:19
-
4余虹.再谈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诗学的不可通约性[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6(1):97-102. 被引量:4
-
5李夫生,曹顺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新视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J].理论与创作,2004(4):8-15. 被引量:15
-
6刘绍瑾.自然:中国古代一个潜在的文学理论体系[J].文艺研究,2001(2):30-37. 被引量:17
-
7秦海鹰.关于中西诗学的对话──弗朗索瓦·于连访谈录[J].中国比较文学,1996(2):77-87. 被引量:54
-
8(美)爱德华·W.赛义德(EdwardW.Said)著,谢少波,韩刚等.赛义德自选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
9[美]刘若愚(Liu,J·Y·) 著,田守趄,饶暑光.中国的文学理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
10[美]韦斯坦因(Weisstein,U·) 著,刘象愚.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二级参考文献38
-
1曹顺庆,吴兴明.替换中的失落——从文化转型看古文论转换的学理背景[J].文学评论,1999(4):69-80. 被引量:45
-
2于连.新世纪对中国文化的挑战[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6(3):45-45. 被引量:11
-
3秦海鹰.关于中西诗学的对话──弗朗索瓦·于连访谈录[J].中国比较文学,1996(2):77-87. 被引量:54
-
4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50-58. 被引量:471
-
5刘绍瑾.自然:中国古代一个潜在的文学理论体系[J].文艺研究,2001(2):30-37. 被引量:17
-
6孙景强.中西哲学比较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俞宣孟与于连的对话[J].世界哲学,2006(3):103-107. 被引量:12
-
7E.莱维纳斯,伍晓明(译).异于去是,或在是其之所是之外(续)[J].世界哲学,2007(4):66-76. 被引量:6
-
8吴兴明.“迂回”与“对视”——弗朗索瓦·于连中西比较的路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7):56-61. 被引量:6
-
9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327、328页.
-
10福柯.《知识考古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9页.
共引文献98
-
1赵鸣.西方哲学视阈下的中国概念“默化”——读朱利安《默化》[J].哲学评论,2019(1):272-285.
-
2时光.史与思:中国文论“失语症”考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4(2):380-396.
-
3邹涛.从非洲文学看西方理论视角的阐释霸权——以《美好的人尚未诞生》为个案[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3(2):147-161.
-
4李天鹏.运思·言说·意义生成·阐释方式——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话语体系[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1):70-83. 被引量:2
-
5曹顺庆,徐欢.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J].当代外语研究,2010(7):10-13. 被引量:6
-
6张俊敏.元好问雅正自然的诗学观[J].保定学院学报,2002,19(1):13-14. 被引量:2
-
7赵玉.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个误导性命题——对十年来“转换”讨论的冷思考[J].求索,2005(12):162-163. 被引量:5
-
8侯洪.发现与对话:中法比较诗学的必由之路[J].中国比较文学,2006(2):128-136. 被引量:1
-
9杨玉华.从比较文学视角看中西诗学对话[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1):80-84. 被引量:1
-
10周一飞.如何返回母语?——从“失语症”争论看中国现代文论的失落与重建[J].文艺评论,2007(2):12-17.
同被引文献84
-
1黄鸣奋.英语世界中国古代戏曲之传播[J].戏剧艺术,1998(3):18-27. 被引量:4
-
2钱林森.伏尔泰与中国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1997(4):80-89. 被引量:4
-
3余华.东西融贯 探本溯源──读曹顺庆新著《中外比较文论史》[J].中国比较文学,1999(1):138-141. 被引量:4
-
4全国外国文学研究工作规划会议在广州召开[J].外国文学研究,1979,1(1):108-110. 被引量:4
-
5秦海鹰.关于中西诗学的对话──弗朗索瓦·于连访谈录[J].中国比较文学,1996(2):77-87. 被引量:54
-
6钱林森.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法文学的首次交融[J].文艺研究,1988(2):117-129. 被引量:16
-
7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J].外国文学研究,1982,4(1):117-119. 被引量:78
-
8陈广忠.道家先驱与养生论一一彭祖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1(1):47-51. 被引量:3
-
9王一川.支离破碎的话语世界——后现代主义简析[J].北京社会科学,1993(2):93-99. 被引量:1
-
10郭建宁.打造与中国道路相适应的话语体系[J].学术前沿,2012(11):6-10. 被引量:19
引证文献10
-
1李明英.求同与变异:新时期初的现代主义论争[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0):13-17.
-
2李明英.变异学视域下的新时期初现代主义论争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6):22-27.
-
3黄立.今日东学如何西渐——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体系的建构[J].当代文坛,2016(2):35-39. 被引量:8
-
4陈先红.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回顾与前瞻[J].对外传播,2017(1):16-18. 被引量:16
-
5袁毅,邬沙沙.异质性与变异性视域下的陕西方言英译——以《废都》中的陕西方言英译为例[J].戏剧之家,2019(12):211-212.
-
6卢婕.跨文明视野下的玛土撒拉与彭祖[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53-61.
-
7曹顺庆,陈思宇.70年来我国比较诗学研究的得与失[J].英语研究,2020,18(1):9-20.
-
8孔新柯.以史为鉴:《赵氏孤儿》有效“走”进欧洲原因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4(1):141-147.
-
9闫雅萍.刘若愚的《文心雕龙》研究[J].国际汉学,2019,0(3):174-180. 被引量:1
-
10高楠.中国文学形式论的西论中化特色[J].中国文学批评,2016(1):62-7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6
-
1赵渭绒,车宇凡.当代中国学界对美国“龙学”研究的接受[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0(4). 被引量:1
-
2黄立.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海外出版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出版,2016(21):64-67. 被引量:8
-
3孙树勇.提升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力研究[J].知与行,2017(4):68-73. 被引量:2
-
4韦锦泽.2016年中国大陆当代文学外译研究一瞥[J].东方翻译,2017(2):28-34. 被引量:6
-
5钱秀金.麦家《解密》的域外传播[J].外文研究,2017,5(2):58-63. 被引量:2
-
6王列耀,池雷鸣.华侨华人与百年中国文学及海外传播[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50-59. 被引量:3
-
7杨蔚.纪录片讲好故事的叙事学思考——以《乡愁》为例[J].电视研究,2019,0(3):75-77. 被引量:5
-
8陈鹏.国际传播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策略分析[J].国际传播,2017(3):48-55. 被引量:4
-
9白爱平.论中国文学形式论的西论中化特色[J].亚太教育,2019,0(2):4-4.
-
10李婷,韩建民.我国主题图书国际编辑能力建设研究[J].出版科学,2020,28(6):102-108. 被引量:5
-
1黄柏青,周思芮.绘画艺术的西方模式对儿童绘本的影响[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6(7):136-138. 被引量:1
-
2朱子庆.文化,还是产业?[J].杂文月刊(文摘版),2014,0(1):57-57.
-
3海波.我喜欢自然的人物和风景[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3(1):32-32.
-
4董道.如何重建21世纪中国文学[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3-3.
-
5李新方舟.简析台湾文学的政治意识——西方模式下的东方明珠[J].北方文学(下),2010(6):85-85.
-
6摩罗.文学如何贴近凡夫俗子[J].艺术评论,2007(6):49-52.
-
7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略论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及民族特征[J].学术月刊,1986,18(6):1-8.
-
8马乾.质疑“文学消亡论”[J].知识窗(教师版),2011(3X):69-69.
-
9王笑雨,关雪平.贾平凹小说中的“意象”及“天人感应”观[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2):87-88.
-
10李璞.味—淡—味——试论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淡之赞》中的中国诗歌思想[J].国际汉学,2010(2):261-26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