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精神冲突的正解与误解——刘小枫比较诗学的思想与方法
出处
《东方丛刊》
CSSCI
2009年第3期155-165,共11页
The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Studies of the Orient
基金
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西比较诗学发展史论"(105060-20500102)的阶段性成果
二级参考文献11
-
1.《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
2.《坟·灯下漫笔》[M].,..
-
3鲁迅《译文序跋集·〈信州杂记〉译者附记》.
-
4李欧梵《〈野草〉: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绝境》,《当代英语世界鲁迅研究》第20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
5《且介亭杂文二集·陀思妥夫斯基的事》,《集外集·〈穷人〉小引》.
-
6韦勒克《陀思妥耶夫斯基评论史概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第167页,176页,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
7弗洛伊德《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第151页,知识出版社1987年.
-
8纪德《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几次谈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第93-95页,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
9维·什克洛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第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
10理查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第155页,社会科学出版社199.
共引文献9
-
1陈瑾.自我实现的内在人格──论《史记》中刘邦形象的审美意蕴[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3(6):25-28.
-
2陈梅菊.论陶潜的悲剧人生[J].绥化学院学报,2005,25(2):37-40.
-
3古大勇.“诗人自杀究竟有什么意义”——由诗人海子自杀意义的两种代表观点说起[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1):10-14. 被引量:3
-
4赵三军.诗人自杀与信仰——评《拯救与逍遥》[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4):132-135.
-
5金松林.试论海子研究中的两种错误倾向[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29(4):33-36.
-
6金松林.海子:被误读的面孔——一种现象学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8):5-13. 被引量:1
-
7金晔.海子之死应不应该被“神圣化”——兼谈诗人自杀的过度阐释问题[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4(2):12-14.
-
8黄梦菲.诗人之死[J].文教资料,2014(31):52-53. 被引量:1
-
9范伊夫.谈海子诗歌中的死亡意识——兼论死亡意象对新诗的影响[J].北方文学,2019,0(27):16-17. 被引量:1
-
1丛阳.沉重的梦想[J].读书,1994,0(2):68-70.
-
2孙佃鑫.个体信念下中西精神冲突的失衡[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81-84.
-
3何铿.人的归属和人的悲剧——奥尼尔《天边外》和《毛猿》述评[J].鹭江大学学报,1995(3):48-50. 被引量:3
-
4马弦,刘飞兵.《远离尘嚣》与《圣经》原型[J].湖南社会科学,2002(5):114-116. 被引量:4
-
5王海生.“雨王”和“画家”——汉德森和思特里克兰德形象比较谈[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8,19(4):74-76.
-
6《拯救与逍遥》组诗[J].青年文学家,2012(9):75-78.
-
7孙佃鑫.刘小枫:个体信念下,中西精神冲突的失衡[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95-98.
-
8陈明伦.论《爱玛》中的弗兰克与《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J].中州大学学报,2015,32(5):50-55. 被引量:1
-
9黄发有.文学与年龄:60后到90后[J].快乐阅读(中旬刊),2013(1):80-80.
-
10杜芳芳.劳伦斯三部曲的宗教观演变[J].晋阳学刊,2006(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