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围城》中的隐喻思维解读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隐喻思维的娴熟运用,是《围城》最吸引人的表现手法之一。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角度对《围城》中的概念隐喻、认知转喻、通感隐喻进行解读,可以为理解该部小说提供一个新视角。研究发现,隐喻思维展示和强化了文学作品艺术思维方式的诗性本色,使文学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诗性语言也促进了隐喻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作者
张薇
机构地区
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
出处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74-78,共5页
journal of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关键词
《围城》
概念隐喻
通感隐喻
概念整合
认知语言学
分类号
H315 [语言文字—英语]
I246.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30
同被引文献
31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5
参考文献
5
1
李福印,张炜炜.
挑战George Lakoff——《隐喻、转喻及体验哲学:挑战认知语义学》介绍[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9(5):392-395.
被引量:6
2
陈家旭.
英汉语“喜悦”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36-37.
被引量:40
3
梅德明,高文成.
以《老子》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J]
.外语学刊,2006(3):42-46.
被引量:30
4
汪少华,徐健.
通感与概念隐喻[J]
.外语学刊,2002(3):91-94.
被引量:58
5
钱锺书著七缀集[M].
二级参考文献
23
1
錢锺书.
通感[J]
.文学评论,1962(1):13-17.
被引量:115
2
李国南.
论“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J]
.外国语,1996,19(3):34-40.
被引量:38
3
汪少华.
隐喻推理机制的认知性透视[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14-17.
被引量:38
4
汪少华.
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
.外国语,2001,24(3):37-43.
被引量:143
5
汪少华,郑守疆.
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3(6):7-11.
被引量:84
6
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7
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8
Lakoff,G.& Johnson,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9
Levinson,S.C.Spa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0
Fauconnier,G.Mental Space: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共引文献
130
1
赵毅.
英汉语中“舌”的隐喻对比分析[J]
.现代英语,2024(3):67-70.
2
李晓彤.
概念隐喻框架下贾平凹小说《高兴》英译研究——以韩斌的英译本为例[J]
.现代英语,2020(21):65-67.
3
王紫妍.
汉语成语中身体-情感转喻分析[J]
.山东青年,2019,0(6):64-67.
4
张大毛.
对建构通感认知模式的探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S1):189-191.
被引量:2
5
熊浩莉.
先秦诸子比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93-96.
被引量:2
6
崔凡.
钱钟书作品中隐喻的认知解读[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8):141-141.
7
高凤霞.
用概念隐喻理论阐释英汉通感现象[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20(4):171-172.
被引量:3
8
王群.
概念隐喻在中英爱情表达中的异同[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4):121-123.
被引量:9
9
王志红.
通感隐喻的认知阐释[J]
.修辞学习,2005(3):59-61.
被引量:35
10
伍敬芳,赵湘波.
英、日、汉语中的通感现象——从心理学到认知语言学[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7(1):65-68.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31
1
刘亚萍.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J]
.小说评论,2010(S1):82-84.
被引量:4
2
梅德明,高文成.
以《老子》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J]
.外语学刊,2006(3):42-46.
被引量:30
3
吕琳琼.
幽默和幽默翻译——析《围城》及其英译本[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8(4):29-32.
被引量:15
4
Forceville C. 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 NewYork: Rortledge, 1996:197.
5
Forceville C, Urios-Aparisi E. Multimodal MetaphorApplication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J]. Mouton de Gruyter, 2009(3): 19 - 42.
6
Yu Ning.Beijing Olympics and Beijing Opera A Multi- modal Metaphor in a CCTV Olympics Commercial[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1 (3) : 595 - 628.
7
赵秀风.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2013(5):9-16.
8
Lakoff G. 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M]. Hartford..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2004:73.
9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 4.
10
Steen G J.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Now New and Improved! [J].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1 ( 1 ) : 26 - 64.
引证文献
3
1
张薇,汪少华,张松松.
《2014南京青奥会口号宣传片》的多模态隐喻架构分析[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3):83-88.
被引量:5
2
赵哲.
关于《围城》中的隐喻思维解读[J]
.北方文学(中),2016,0(9):89-89.
3
关秀雯.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围城》语言书写研究综述[J]
.北方文学(下),2017,0(5):130-130.
二级引证文献
5
1
陈吉韵,王琴.
后青奥会时代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于SPSS分析[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4):38-42.
被引量:2
2
张滢,汪少华,张薇.
《杭州申亚宣传片》的架构模式阐释[J]
.梧州学院学报,2020,30(2):80-85.
被引量:1
3
张滢,张薇.
城市形象宣传片话语建构策略的架构理论透视——以《杭州申亚宣传片》为例[J]
.喀什大学学报,2020,41(4):57-64.
被引量:2
4
张杰,杨书霞.
视频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
.新闻世界,2021(10):40-44.
被引量:3
5
张雷,姚磊.
国内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研究回顾与展望(2011—2018)[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2):63-69.
被引量:7
1
李珍.
文学作品中通感隐喻的认知性翻译原则[J]
.读天下,2016,0(16):276-277.
2
张美.
浅析通感隐喻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菊花台》歌词所引发的感想[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11):47-48.
被引量:2
3
陈丽为.
从通感隐喻看小说的意义建构及主题分析——以《一小时的故事》为例[J]
.文学界(理论版),2012(4):47-48.
4
欧阳志群.
小议翻译的标准——忠实[J]
.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08(4):61-63.
5
郭蕾蕾.
通感隐喻的认知分析[J]
.文学界(理论版),2010(12):133-134.
6
王娟.
用概念隐喻理论阐释通感现象[J]
.经营管理者,2011(15):314-314.
7
肖开容.
转喻与《长恨歌》的爱情主题[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1(6):13-14.
被引量:1
8
慈丽妍.
追逐“我”的真相——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理论探析[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9-40.
被引量:1
9
王牧群.
外国诗歌审美通感的认知机制与体验哲学[J]
.外语学刊,2009(4):132-134.
被引量:7
10
文敏.
《燕丹子》的奇幻叙事艺术[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24(5):38-41.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9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