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20世纪30年代上海现代派的文化身份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20世纪30年代,施蛰存、戴望舒、刘呐鸥、穆时英、杜衡等上海现代派热衷于现代都市生活,执著地追求先锋艺术。他们通过自身的"话语实践",表现出锐意创新的先锋文化身份。因为上海文化的商业性与娱乐性,其文化身份总体上呈现出都市性、先锋性和商业性特征。
作者 李洪华
机构地区 南昌大学中文系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8-212,共5页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基金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国现代派文学与现代都市文化关系研究"(项目编号:08WX39)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4

  • 1[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A].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 2[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5.
  • 4白鲁恂.《中国民族主义与现代化》[J].二十一世纪(香港),1992,:12-12.
  • 5刘呐鸥.刘呐鸥日记集[M].台南:台南县文化局,2001.
  • 6[英]Jorge Larrain.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M].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 7刘呐鸥.都市风景线'广告词'.新文艺,1929,1(2).
  • 8张芙鸣.施蛰存:执着的"新感觉"[N].社会科学报,2003-12-04.
  • 9鲁迅.扑空[A].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10沈从文.论穆时英[A].抽象的抒情[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共引文献12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