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24,共6页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参考文献11
-
1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J].文物,2009(6):73-75. 被引量:56
-
2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J].文物,2009(6):76-78. 被引量:65
-
3于省吾.《释眢》.《甲骨文字释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0-42页.
-
4刘钊.《释甲骨文中从夗的几个字》,见《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续编》,问学社有限公司.1995年.
-
5刘钊.《释金文中从夗的几个字》[J].中国文字,1994:195-206.
-
6何琳仪,徐在国.《释蒝》.《文字学论丛》第2辑.武汉,崇文书局,2004年,第255-258页.
-
7赵平安.从语源学的角度看东周时期鼎的一类别名[J].考古,2008(12):66-70. 被引量:5
-
8高亨纂着,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67-228页.
-
9[法]库郎热(Fustel de Coulanges)着,谭立铸等译.《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3页.
-
10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A]..《观堂集林》卷九[C].中华书局,1959年.第415-418页.
二级参考文献40
-
1赵平安.铭文中值得注意的几种用词现象[J].古汉语研究,1993(2):9-12. 被引量:8
-
2张昌平.襄阳县新发现一件铜盏[J].江汉考古,1993(3):42-43. 被引量:11
-
3李零.楚燕客铜量铭文补正[J].江汉考古,1988(4):102-103. 被引量:9
-
4杨权喜.襄阳山湾出土的鄀国和邓国铜器[J].江汉考古,1983(1):51-53. 被引量:24
-
5赵平安.释楚国金币中的“■”字[J].语言研究,2004,24(4):35-37. 被引量:4
-
6赵平安.释甲骨文中的“■”和“■”[J].文物,2000(8):61-63. 被引量:17
-
7刘钊.《释甲骨文中从夗的几个字》,见《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续编》,问学社有限公司.1995年.
-
8刘钊.《释金文中从夗的几个字》,《中国文字》新十九期,中国文字社,1994年.
-
9赵平安.《战国文字中的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以与县有关的资料为中心》,见《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信雅达印制公司,2003年.
-
10何琳仪,徐在国.《释蒝》,《文字学论丛》第二辑,崇文书局,2004年.
共引文献122
-
1刘国忠.清华简与西周史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21(1):68-82. 被引量:5
-
2徐义华.早期文献中的文本引用与中国早期史学的人本化[J].史学月刊,2023(9):101-117. 被引量:2
-
3于玉蓉.“中”之源流的神话学探赜[J].民族文学研究,2021(1):99-108. 被引量:1
-
4萧圣中.《周易》师卦“在师中”与《保训》几个“中”字的解读[J].古文字研究,2018(1):472-476.
-
5张飞.说清华简《祷辞》中的几个农业害虫[J].中国文字研究,2022(2):73-79. 被引量:1
-
6杨义.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综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5(3):134-150. 被引量:32
-
7罗自群.从汉语方言“鸡公”“公鸡”看动物名词雌雄南北异序的成因[J].方言,2006,28(4):378-384. 被引量:20
-
8王静.中国聋人自然手语和古代汉语之比较[J].中国特殊教育,2008(2):35-38. 被引量:15
-
9赵平安.从语源学的角度看东周时期鼎的一类别名[J].考古,2008(12):66-70. 被引量:5
-
10刘国忠.清华简《保训》与周文王事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5):7-11.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81
-
1周克庸.孔子“六十而耳顺”新解[J].晋阳学刊,2001(3):102-103. 被引量:2
-
2蓝野.唐兰《释中》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38(1):89-92. 被引量:1
-
3刘怀君,刘军社,张润棠,刘宏斌,陈亮,赵兴海,武张军,赵军良,张宏录,王剑,陈恩乾,王保平,杨富科,严惠婵.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2003(6):4-42. 被引量:77
-
4李学勤.秦玉牍索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2):41-45. 被引量:28
-
5李学勤.《初识清华简》,《光明日报》,2008年12月1日.
-
6李均明.《周文王遗嘱之中道观》.《光明日报》,2009年4月20日第12版.
-
7姜广辉.《(保训)十疑》,《光明日报》2009年5月4日.
-
8武家璧.《舜帝的"求中"与"得中"-读清华简(宝训)(之一)》,简帛网2009年5月5日.
-
9小狐.《也谈(保训)之"中"》,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6月21日.
-
10子居.《清华简(保训)解析》,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7月8日.
引证文献11
-
1萧圣中.《周易》师卦“在师中”与《保训》几个“中”字的解读[J].古文字研究,2018(1):472-476.
-
2廖名春.清华简《保训》篇“中”字释义及其他[J].孔子研究,2011(2):30-39. 被引量:16
-
3邢文.《保训》之“中”与天数“五”[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2):57-64. 被引量:13
-
4曹峰.《保训》的“中”即“公平公正”之理念说——兼论“三降之德”[J].文史哲,2011(6):36-43. 被引量:13
-
5乔松林.对清华简《保训》篇思想的三层解读——由《保训》篇“中”的含义说起[J].船山学刊,2012(3):75-81. 被引量:1
-
6赵昕.清华简《保训》“中”字集释[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3(1):204-204.
-
7李军政.《保训》之“中”应训为“常”[J].中国哲学史,2013(1):41-44. 被引量:2
-
8黄怀信.清华简《保训》补释[J].考古与文物,2013(2):102-105. 被引量:3
-
9欧阳祯人.从《周易》的角度看《保训》《中庸》的“中”[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3):25-30. 被引量:4
-
10王沛.刑名学与中国古代法典的形成——以清华简、《黄帝书》资料为线索[J].历史研究,2013(4):16-31.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52
-
1邢文.孔子数理人文思想探论[J].哲学动态,2021(1):66-73. 被引量:1
-
2王沛,王捷,姚远,邬勖,陈迪,周博,黄海,乔志鑫.回顾与前瞻:甲、金、简牍法制史料研究述评[J].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2022(1):165-200.
-
3薛金宗.清華簡《參不韋》“中”觀念管窺[J].出土文献研究,2023(1):83-98.
-
4邢文.数的图式:凌家滩玉版与河图、洛书[J].民族艺术,2011(2):22-30. 被引量:3
-
5曹峰.《保训》的“中”即“公平公正”之理念说——兼论“三降之德”[J].文史哲,2011(6):36-43. 被引量:13
-
6罗安宪.返本开新与波澜不惊:2011年的中国哲学研究[J].学术月刊,2012,44(1):148-151.
-
7刘全志.清华简《保训》“假中于河”新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7-43. 被引量:3
-
8乔松林.对清华简《保训》篇思想的三层解读——由《保训》篇“中”的含义说起[J].船山学刊,2012(3):75-81. 被引量:1
-
9李军政.《保训》之“中”应训为“常”[J].中国哲学史,2013(1):41-44. 被引量:2
-
10王沛.刑名学与中国古代法典的形成——以清华简、《黄帝书》资料为线索[J].历史研究,2013(4):16-31. 被引量:12
-
1白立超.信仰時代的政治文明——從《尚書》看《保訓》“中”的問題[J].国学学刊,2013(2):106-114. 被引量:2
-
2葛志毅.释中——读清华简《保训》[J].邯郸学院学报,2012,22(3):21-34. 被引量:5
-
3李锐.《楚辞·天问》上甲微事迹新释[J].史学史研究,2015(3):1-6. 被引量:5
-
4刘全志.清华简《保训》“假中于河”新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7-43. 被引量:3
-
5邢文.《保训》之“中”与天数“五”[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2):57-64. 被引量:13
-
6邓球柏.《周易》与伏羲氏的人生智慧——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之一[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6):67-69.
-
7冯时.从清华战国简看先秦时期“地中”思想[J].大众考古,2015,0(11):94-94.
-
8李均明.《保训》与周文王的治国理念[J].中国史研究,2009(3):9-12. 被引量:13
-
9张卉.清华简《保训》“中”字浅析[J].史学月刊,2010(12):117-119. 被引量:1
-
10郝毓楠.“天保通宝”小考[J].大连大学学报,1995,16(2):217-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