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用所学的知识去改变环境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作者在文中指出,“第二次提问就不是教育式的提问而是社会化的提问,教师企图借着学生察言观色的社会能力使学生改变回答结果。这样的改变当然会产生,但这绝对不是学生求知认知的结果而是学生察言观色趋炎附势的结果。”在这段话中,作者提出第二次提问不再是教育的,而是“社会化”的,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察言观色、趋炎附势,随着老师表情、语气、手势等的变化来回答问题。我想,这样来解读“社会化”是否合适?
作者 罗立
出处 《师资建设》 2009年第12期29-30,共2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