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两个条约看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美政策的变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华沙条约》和《对奥和约》入手分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认为《华沙条约》表现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强硬外交的继承,《对奥和约》则表现了对斯大林外交政策的调整。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对当时剑拔弩张的国际局势的缓和起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
王颖丽
张渊
机构地区
淮阴工学院外语系
出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1期34-35,共2页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关键词
美苏关系
赫鲁晓夫时期
缓和外交
《华沙条约》
《对奥和约》
分类号
D815 [政治法律—国际关系]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9
1
Walter LaFeber. America, Russia and the Cold War 1945-1992 [M].New York: McGraw-Hill, 1992 : 21.
2
郑羽.从对抗到对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91.
3
美国对外文件1958-1962:第9卷[G].华盛顿,1993:207-340.
4
赫鲁晓夫言论:第8集[G].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289.299.
5
休·托马斯.卡斯特罗与古巴:下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699.
6
赫鲁晓夫回忆录[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699.
7
郝承敦.
古巴导弹危机新论——关于赫鲁晓夫决策动机及结局的分析[J]
.拉丁美洲研究,2002(2):36-42.
被引量:4
8
丹·考德威尔.论美苏关系[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9
时殷弘.
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从斯大林去世到苏共二十大[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9,36(1):124-134.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
23
1
张培义.
评赫鲁晓夫在古巴危机中的败北[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38(6):53-55.
被引量:1
2
桂立.
古巴导弹危机决策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2,46(4):76-82.
被引量:3
3
《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782、783页.
4
[苏]A.C.阿尼金.《外交史》.第5卷.第761页,北京.三联书店,1983.
5
John G.Stoessinger.Crysaders and Pragmatists,W.W,Norton & Company Inc.New York.1985.p.147.
6
[美]罗伯特·肯尼迪.《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第134~13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7
[美]西奥多·索伦森.《肯尼迪》,第348页,第319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第569页.
8
小阿瑟·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第569页,北京,三联书店,1981.
9
莫顿·贝科威茨.《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背景》,第168~16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
新华月报,1963,(7):159-162.
共引文献
10
1
时殷弘.
权力欲望与改革尝试:贝利亚在1953年[J]
.历史研究,1999(5):104-113.
被引量:4
2
李华.
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史的研究[J]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6(3):77-81.
3
宫秀川.
拉美一体化:21世纪美俄战略博弈的新区域[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10(6):74-80.
被引量:1
4
郭华东.
1959年赫鲁晓夫的访美与中苏关系[J]
.外国问题研究,2014(2):46-51.
5
贺艳青.
华玲和谈的实现与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实施[J]
.冷战国际史研究,2017(2):131-154.
被引量:1
6
谢剑南.
极限施压与极限博弈——苏美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行动逻辑、历史遗产及启示[J]
.战略决策研究,2018,9(6):68-88.
7
刘博文.
崛起国的战略收缩缘何逆转——以日本(1920—1927)和苏联(1953—1960)为例[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20,37(1):88-124.
被引量:10
8
张凯.
1954年柏林四国外长会议的缘起[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1(5):39-42.
9
曹鹏鹏.
“延伸威慑”架构内美国的联盟约束机制研究[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2(5):24-46.
被引量:1
10
魏冰.
安全制度如何分化对手联盟[J]
.国际安全研究,2023,41(6):102-125.
1
郭华东.
1959年赫鲁晓夫的访美与中苏关系[J]
.外国问题研究,2014(2):46-51.
2
李华.
苏共党内特权阶层究竟产生于何时[J]
.学术界,2010(10):180-185.
被引量:1
3
张映宇.
赫鲁晓夫时期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经验教训[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19(2):70-74.
4
杨存堂.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与苏联的体制[J]
.探索与争鸣,2003(2):43-45.
被引量:1
5
程又中.
苏联共产党认识共产主义的教训[J]
.科学社会主义,2002(1):64-66.
被引量:3
6
周作翰.
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再认识[J]
.科学社会主义,1987(3):134-136.
7
当前党员队伍建设应处理好几个关系[J]
.党建文汇(上半月),2005(2):14-14.
8
刘国菊.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与古巴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俄罗斯研究,2016,0(5):82-105.
被引量:1
9
闻一.
勃列日涅夫时期不是盛世,而是危世[J]
.探索与争鸣,2011(12):20-22.
10
李燕.
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在于思想乱了[J]
.党建文汇(上半月),2015,0(12):33-33.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