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性别·话语·策略——从序跋视角解读明清女性的戏曲批评 被引量:1

Gender,speech and strategy:from a perspective of preface and postscript to women dramatic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据现有资料,女性直到明嘉靖年间才以序跋形式步入戏曲批评领域。她们重视女性的创作和戏曲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称许其才华,关注其情感,推崇其品德,往往借以自抒心绪,希望能为女性同胞振臂一呼,具有鲜明的女性性别认同意识,在读者中起到一定的提醒和引导作用。 It is justifiable in asserting that the women critics emerged in the mid-Ming Dynasty,who reviewed the drama in the form of preface and postscript.These women critics paid most of their attention to the talents,the emotion and the moral of the women playwright and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drama and at the same time expressed their own thought in order to awaken and guide the audience to a certain extent.
作者 刘奇玉
出处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692-697,共6页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基金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YBB266)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湘教通[2004]284号)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键词 戏曲序跋 戏曲批评 女性 性别意识 preface and postscript to the drama dramatic criticism women gender consciousnes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陈兆伦.紫竹山房诗文集[M].乾隆刻本.
  • 2叶绍袁.午梦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
  • 3郑振铎.清人杂剧二集[M].1934年长乐郑氏刊本.
  • 4王元常.繁华梦·后序[M].清乾隆戊戌(1778)槐庆堂刊本.
  • 5华玮.明清妇女戏曲集[M].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3:33.
  • 6王绯,毕茗.最后的盛宴,最后的聚餐——关于中国封建末世妇女的文学/文化身份与书写特征[J].文艺理论研究,2003(6):23-33. 被引量:8
  • 7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 8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A]..汤显祖诗文集:下[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127.
  • 9汤显祖.续栖贤莲社求友文[A]//徐朔方校笺.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161.
  • 10谭帆,陆炜.论<牡丹亭>的女性批评[A]//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90.

二级参考文献28

  • 1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1952年1985年7月.第955页.
  • 2《晚晴簃诗汇》(十),第8532页.
  • 3赵景淑.《随家大人乞归留别东瓯官舍》.
  • 4徐畹芝.《借书》.
  • 5李丽媖.《励志》.
  • 6钱孟钿.《蠢简》.
  • 7《随园诗话》,第669页(卷四,五二).
  • 8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
  • 9约翰·赫伊津哈著,多人译.《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
  • 10白居易.《新乐府序》.《中国诗史》.陆侃如,冯沅君合著.1931年版,第825页.

共引文献145

同被引文献37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